河南开封高中高二政治期试.doc

河南开封高中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其根本原因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 ②人的精神是客观的 ③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人类产生之前已经存在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这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 B.人们的认识具有客观性 C.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紧密联系的 3.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古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千古不变的 D.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5.“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说明 A.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和永恒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D.静止是不存在的 6.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要不失时机促成事物发展 D.按规律办事才能造福人类 7.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8.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意识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 B.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先于物质而产生的 D.意识根源于人脑 9.在日本,有一种乌鸦,能将坚果丢到公路的斑马线上,让汽车碾碎,然后在汽车遇红灯停车时去吃。据此,有人认为,有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这一观点 A.否认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否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是正确的,有些动物确实很聪明,也有意识 D.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0.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
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①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②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③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1. “中国特色”、“下海”、“农民工”、“炒股”、“上网”等流行语折射出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巨变。这说明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和意识不可分 12.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色非常优美,当地旅游部门根据山形山势,形象地编译了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赋予了大自然更多的灵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赏。这说明 A.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13.“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4.唐代画家戴嵩曾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斗牛图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这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天时人事目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16.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是人的思维结果 C.真理是对规律的反映 D.真理是无条件的 17.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相同一个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了 A.真理是普遍的 B.真理是主观的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是绝对的 1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 A.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B.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强加给事物 D.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无法改变的 19.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垦荒、草原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这 A.违背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C.是市场机制运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D.是人们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无视事物之间的联系 20.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很快,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报刊、网上购物,并能在网上和远隔千里之外的网友讨论一些问题,各抒己见。这说明 A.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人们无法具体把握 21.某乡村有很多柿子园。每到秋季采摘时,果农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每年秋去冬来,喜鹊们都在树上筑巢过冬,春天来了也不急于飞走,把柿子树上的害虫捕捉得干干净净,从而保证了柿子的丰收。这一事例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B.人们能够改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C.正确意识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进程 D.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22.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
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重视量变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23.“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用君污染水。”这一首被修改的古诗,反应近年来频频发生在我国江河流域的“跨界污染”现状。一些地方政府只对本地区环境负责,这种“独善其身’’的环保思想是造成“跨界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当 A.立足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事实 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C.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4.在动物世界中,“小个子”并不等于“弱者”。三条两尺多长的小狼狗,能合力把一匹大斑马吃掉。有人将经济领域中分工协作模式形象地比喻成“小狗经济”,这种经济模式能够大幅度削减管理成本和内部消耗。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用整体的发展带动局部的发展 B.从部分出发,完善各部分的功能 C.要统筹考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D.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 2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国的草原曾经葱郁茂盛;
而今,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这表明 A.事物发展的实质是前进和上升的变化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 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 26.几十年前,父母亲朋对远行者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
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
如今,“发个信息”、“发个邮件”、“我们QQ聊”已越来越成为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通信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要坚持 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27.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8.“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改革会使人受益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30.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D.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 31.“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法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32.“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因为和谐社会构建前矛盾已经解决 B.是正确的,因为有矛盾就不和谐 C.是错误的,它否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是错误的,它只承认新旧事物更替过程中的矛盾,而新事物产生后就没有矛盾 33.关于矛盾双方“对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矛盾双方的对立可以离开统一而存在 B.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D.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尖锐和激烈冲突 34.“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35.古有一父为解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