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的思考与实践.doc

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管理学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吕红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和新建本科院校的迅速崛起,实行学院制改革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趋势。学院制符合大学的内在发展逻辑,有助于增进学科间联系,有助于实施有序管理。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有其理论来源、依据与原则。结合办学实践看,学科组建、政企校合作组建学院是新建本科院校组建二级学院的主要模式;
借鉴目标管理理论、制度化运行机制、注重能力提升是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院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5)12-0056-06 一、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举措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历史使命,而实行学院制是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举措。首先,学院制有利于推进民主管理、教授治学。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其管理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实行学院制,建立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运行的机制,将更易于推进师生民主管理、教授专家治学。其次,学院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学科门类、专业设置越来越多,师生人数不断“扩容”,学校管理工作量也不断增加,致使原有的“校系二级建制,校系两级管理,以校为主”的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适时性降低,管理质量问题凸显,因此,分层和分权管理十分必要。以学科为分类基础的学院制管理体制更加适合当前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制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的主要运行模式之一。[1] (二)整合优化资源,构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必由之路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高校,强调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构建起应用型学科体系。既要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又要比之前更加重视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实力及其成果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门类多以应用类型为主,但可以说多数院校尚且未能有效构建起合理的应用型学科体系。应用型学科体系要求在各学科之间形成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构架,这不仅关系到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以保障,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形成应用型科研团队。而实行学院制模式将有利于打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壁垒,将相近的、具有相互支撑的学科或专业容纳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单元,并促进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和横断学科的发展。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兴起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这些院校不但是“新建的”本科院校,更是“新型的”本科院校。[2]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其使命的新建本科院校,其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具有“跨界性”,要求宽博教育、广泛适应,要求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厚实学识基础,如是,有利于分化综合、具有较大学科包容性的学院制更能适应这一培养要求。而且,相比较而言,实行学院制管理体制,分权分层,权责一体,更有利于激活高校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有利于克服职业倦怠,能够更主动地关注人才市场需求,更主动地审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

(四)借鉴国外大学办学经验和加强国际教 育交流的需要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了一种趋势,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将有助于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经验,推进国际教育交流,利用国外优质资源,引进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放眼世界,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大学都实行学院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大学的领跑者。为此,学习和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加强国际教育交流,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一)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实行学院制改革的 理论来源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在直线职能式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换言之,这是一种由纵向、横向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其独特之处在于垂直领导职能与横向项目系统职能的同时实现。具有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多应用于企业,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引入这一组织结构形式构建二级管理体制提高办学效益,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矩阵式组织结构首先能够保证垂直领导的有效性,即学校的管理目标通过由系部组成的学院一级实现,如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等顶层设计的贯彻渗透。此外,还可借助其扁平化的特点,通过合理设置横向管理机构即学院一级的权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激发组织活力,使之能够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创新地组织教学活动,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办学。可以说,这一模式能更好地理顺校院系之间的行政领导关系和协调横向学科群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组织理论是设计学院制改革的理 论依据 现代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系统权变性的组织理论,其中心思想是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理性模式,认为组织是开放的、有机的、权变的系统,它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要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因此,没有一种适用于一切的组织结构模式。现代组织理论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集权和分权问题与决策过程密切相关。由于地位、职责的不同,在认识角度、信息来源和知识、经验等方面,高层领导者应该具有对整个组织的决策权,但另一方面,由于个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即使是高层领导者,也不可能“洞察一切”,而且过于集权,会使最高层领导者疲于应付琐碎的事务,而忽视学校的战略性、方向性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实行适当的分权,让相关专业管理层参与决策。现代组织理论的系统权变性及集权、分权观点为新建本科院校设计学院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借助这一理论,现有的一级管理体制虽然具有高效统一的长处,但其弊端亦显而易见,如对最高层领导者个人素质依赖性太大,且主要领导容易陷入事务性工作而无暇顾及组织的长远发展,同一层次各部门缺少横向沟通等。

三、学院制在国内外大学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大学学院制的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学院制在发达国家的大学发展得尤为成熟,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东京大学等著名大学均采用了学院制的内部管理模式。其中,英、美、日三国的学院制管理体制最具特色。英国90的高校实行了学院制,形成了高校“委员会决策下的部门负责制”的学院管理模式。此模式下,学院的实体性较强,学校对学院的管理以宏观控制为主,学院是学校学术管理、行政管理的中心。历史发展较短但高等教育却非常发达的美国,学院制模式的设置通常采用以传统的综合性文理学院为主体,辅之以专业学院。文理学院一般由语言学、哲学、数学等系或专业组成,专业学院则建立在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一般包括商业管理学院、医学院、建筑规划学院等。日本在二战后借鉴了欧美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虽然采用了“拿来主义”,但其在发展中充分考虑到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以第一所国立大学东京大学为例,学校的组织分为三层最高权力机构为评议会,下设文学部、法学部、理学部等10个大学部;
学部是按学科、专业门类组成的校以下一级组织,各学部设有学部长和教授会,其中教授会由全体教授组成,并吸收部分教职工代表参加,选举学部长和决定学部一些重大事项。

(二)国内大学学院制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学院制相较于欧美而言,起步和发展都较晚,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如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可以设置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等八类学院,设立三类学院以上的方可称为“大学”,学院是成立大学的必要条件。到20世纪40年代,学院制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取消的学院制再度兴起,这是因为在学科发展综合趋势下,学院制的建立有利于实行科学和高效的管理、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实现教育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近10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校生规模成倍增长,各个高校更是纷纷实行了学院制改革。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尤其是知名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实行了学院制的管理模式,即使校名仍然是某某学院的高校,也在内部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学院。据统计,2007年我国近750所高等院校中,实行学院制的有460所,近60以上的普通本科院校实行了学院制改革。

四、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与学校顶层设计相对应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学院制体制是为了探索一种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其目的是通过改革求得发展。求发展是实行学院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因此,必须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先行。新建本科院校在顶层设计确定之后,建构二级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两级管理”的内部管理模式。与办学顶层设计相对应的原则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二级学院的组建或设置要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来确定。从目前已经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高校来看,其二级学院多是以若干个相关学科合并组建而成,但具体又各有不同,有的围绕一级学科,将与其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二级学科组合为学院;
有的则是以围绕一级学科构建学科群,形成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综合性学院;
还有的是围绕某个新兴学科或特色学科,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集多学科而组成学院。

第二层含义是指每个二级学院的发展目标都应当围绕着学校整体发展目标来确定,并且必须明确具体,既要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也要有具体的分步实施方案。与学校顶层设计相符合原则还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行学院制改革时,要避免盲目追求形式的倾向,一定要切合自身实际,经过多方论证,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学校的每个教职工都理解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特色,理解实行学院制的意义。

(二)权责对等原则 权责对等是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中又一个重要原则,这是构建学院制运行机制的灵魂,是确保二级管理体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权是指管理的职权,即职务范围内的管理权限,责是指管理上的职责,即当管理者占有某职位,担任某职务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实行学院制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学校要下放权力到院级,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财,一个是人。只有把财权和人权真正地下放给学院,学院一级管理者在规定职权范围处理有关教育教学事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以学院为管理实体的管理模式才可能真正地推行下去。从目前来看,有不少学校只放“事权”,不放“财权”、“人权”,二级学院有名无实,依然履行原来系的职能,难以发挥实体作用,不仅挫伤了学院领导者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学校整体运行的效益。

(三)协调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学院制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时,必须注重二级之间、同级之间的相互协调,即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学校实施二级管理使学校层级的管理方法发生根本变化,由原来以过程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目标管理为主,学校只需对二级学院的目标和关键过程进行宏观上的监控,这种纵向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是否具有足够的执行力,取决于校院二级的权责关系是否合理、资源分配是否公平,信息是否对称,有关程序设置是否科学,换言之,纵向关系是否协调。同时,二级学院的管理目标能否达成,管理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二级学院之间、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能否相互配合、合作,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教学与实验等教育资源的相互支持、协作十分重要。

五、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的模式选择与路径构想 (一)学科组建、政企校合作组建学院是新建本科院校组建二级学院的主要模式 近十年我国高校实行学院制并非是行政主导下的改革,而完全是一种“自发性”的摸索,因此,呈现了学院制模式多样化的局面,甚至有一些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