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竞赛第四阶段第13讲,复杂电路原理有答案

第 13 讲复杂电路原理 本讲提纲 1. 基尔霍夫定律。

2. 叠加原理。

3. 等效电源定理。

4. 电路变换。

本讲先给出复杂所有的原理,初步学习电路原理的使用方法,下讲我们会通过一次习题课加深同 学们对这些原理的理解,提升应用的能力。

知识模块 引入复杂电路 所谓复杂电路就是无法通过“揉线”改变成串并联的电路,最简单的复杂电路莫过于如下电桥 当然也就可能是多电源多网络的 刚开始看见这样电路一定有些绝望,这种电路怎么等效电路怎么画总电阻多少要解决这样的 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刻,更本质的理解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规律”。

11 第一部分 基尔霍夫定律 知识点睛 1.含多个电源电路欧姆定律 沿着电流的方向,每通过一个电阻电势降低,降低的值等于电阻上的电压,每当从负极到正极通 过一个电源,电势升高,升高的值等于电源电动势. 电路两端电压等于各部电路上电压升降的代数和. Ua - Ir1 E1 - IR1 - E2 - Ir2 - IR2 Ub Uab E2 I R1 R2 r1 r2 - E1 【注意】 1.这个原理的应用最关键的是要掌握电势差的概念对于一个电阻,电势差等于电流与电阻之乘积。

但对于一个电源,电势差必须等于电动势与电阻压的总和,但是电动势的方向与其形成电压方向相反。

2.同学们由于初中电路题练得太多,思维往往形成了定势。这里有些概念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对于 复杂电路,“干路电流 I”不能做绝对的理解(任何要考察的一条路均可视为干路);
电源的概念也是 相对的,它可以是多个电源的串、并联,也可以是电源和电阻组成的系统;
一个电路不是除了串联并 联就是混联的,所以不要一看见电路就期待找主路支路,看串并联。

2.基尔霍夫定律 第一定律(节点定律)流入节点的电流,等于从节点中流出的电流. I 0 第二定律(电压定律)沿任何一闭合回路一周电势降落的和为 0. IR - E 0 . 3.应用基尔霍夫定律的要点 1.方程的独立性及独立方程数目应等于所求未知量数. 例如一个有 n 个节点, p 个支路的复杂电路,其电流独立方程为 n -1 ,电压回路方程数为 p - n - 1 个. 为了保证回路的独立性,在新选定的回路中,必须至少有一段电路中在已选的回路中 未曾出现过. 2.中每一点都有一定电位,这个电位是该点对零电位参考点而言的,欲求电路中某点的电位或两点 电位差,只要从该点出发经过一定路径绕到零电位点(或给定点),考察各点电位的改变,就可以求 出该点的电位或电位差. 即U IR - E . 3.给定电路上假定电流的方向,若解得结果为正值,说明实际电流方向和假定方向相同;
若解得结 果为负值,说明实际电流方向和假定方向相反,电流的大小为其绝对值. 4.方程时,按正负号规定,前后要保持统一,对于电流,流出节点的电流为正值,则流入节点的电 流为负值,流入和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为零. 例题精讲 【例1】 如下图所示,电源电动势E6V,内阻r1Ω,电阻R1R2R318Ω,R411Ω,则C、D两端的 电压UCD V,R3上的电流方向为 _. 【例2】 英国物理学家惠斯登曾将最开始的图中的R5换成灵敏电流计○G ,将R1 、R2中的某一个电阻 换成待测电阻,将R3 、R4换成带触头的电阻丝,通过调节触头P的位置,观察电流计示数为零来 测量带测电阻Rx的值,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案几乎没有系统误差,历史上称之为“惠斯登电桥”。

请学员们参照图思考惠斯登电桥测量电阻的原理,并写出Rx的表达式(触头两端的电阻丝长度LAC 和LCB是可以通过设置好的标尺读出的)。

【例3】 在右图的电路中求 Uab 。

【例4】 在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ε 1.4V,内阻不计,R1 R4 2Ω,R2 R3 R5 1Ω,解流过电 阻R5的电流。

【例5】 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动势 E1 45 V, E2 48 V, R1 5W , R2 3W , RD 20W , R4 42W , R5 2W . 求各支路的电流. 【例6】 如图所示电路中,已知 E1 1.0 V, E2 2.0 V, E3 3.0 V, r1 r2 r3 1.0W , R1 R2 1.0W , R3 3W . 求 (1)通过 E3 的电流;

(2) R3 上消耗的功率;

(3) E3 对外供给电功率;

(4) A 点的电势. 知识模块 知识点睛 第二部分 电路化简原理 1.等效电源定理 实际的直流电源可以看作电动势为 e ,内阻为零的恒压源与内阻 r 的串联,如图所示,这部分电 路被称为电压源。

R e r I 0 R r 不论外电阻 R 如何,总是提供不变电流的理想电源为恒流源。实际电源 e 、r 对外电阻 R 提供电 流 I 为  I e R r  e r  r R r 其中 e / r 为电源短路电流 I0 ,因而实际电源可看作是一定的内阻与恒流并联的电流源。

实际的电源既可看作电压源,又可看作电流源,电流源与电压源等效的条件是电流源中恒流源的 电流等于电压源的短路电流。利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性可使某些电路的计算简化。

等效电压源定理(又叫戴维宁定理)两端有源网络可等效于一个电压源,其电动势等于网络的 开路电压,内阻等于从网络两端看除电源以外网络的电阻。

等效电流源定理(又叫诺尔顿定理)两端有源网络可等效于一个电流源,电流源的 I0 等于网络 两端短路时流经两端点的电流,内阻等于从网络两端看除电源外网络的电阻。

2 叠加原理 电源叠加把电路里面的一个电源留下,其他电源变导线,算出电流分布。然后把各个电源产生 的结果叠加,最后结果就是全部电源存在的时候电流分布。叠加原理与力学中“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极为相似,其内容为若电路中有多个电源,则通过任一支路的电流等于各个电动势单独存在时该支 路产生的电流之和。

电流叠加考虑一个节点流入的电流,先暂时流向电路中任意一点(有时候甚至可以是无穷远), 再由这个点流向目标节点。实际电路中每一路的电流是两次电流的叠加。

叠加原理能使用的原因我们无法在高中用非常严谨的数学表达清晰,但是可以定性的说明一下, 像 Fma 与 UiR 这种物理原理不妨看成一种响应函数,对一个电阻输入一个电压,结果就是输出一 个电流,由于每个电阻或者电源,I 对 U 的响应都是一个一次函数,多个一次方程构成的方程组最后 一定也是线性的。

3. 在某些复杂的电路中往往会遇到电阻的 Y 型或△,如图所示,有时把 Y 型联接代换成等效的△型 I 1 1 R 2 12 I 2 R31 R 23 I 3 3 联接,或把△型联接代换成等效的 Y 型联接,可使电路变 12 为串、并联,从而简化计算,等效代换要求 Y 型联接三个 端纽的电压U12、U 23、U31 及流过的电流 I1、I2、I3 与△型联 接的三个端纽相同。

在 Y 型电路中有 I 1R2I 2 R1O R3 I 3 3 I R - I R U 1 12 212 I R - I R U 3 31 131 I 1 2 3 I I 0 可解得 I 1R R  R 3 R R  R R  U - 12R R  R 2 R R  U R R31 1 22 33 11 22 33 1 在△型电路中 I12 I31  U12 R12 U31 R31 I1 I12 - I31 1 I U12 - U 31 R12R31 等效即满足 U12 - U31 R3U - R2U RRR R  R R  R R 12R R  R R  R R31 1231 1 22 33 1 1 22 33 1 即 R R1 R2 R2 R3 R3 R1 R 12 3① R R1 R2 R2 R3 R3 R1 R 31 2② R R1R2 R2 R3 R3 R1 R 23 1③ ①、②、③式是将 Y 型网络变换到△型电路中的一组变换。

同样将△型电路变换到 Y 型电路,变换式可由①、②、③式求得④、⑤、⑥ R R R 12 31 R R R 1 122331④ 2 R R12 R23 R12  R23  R31⑤ 3 R R31R23 R12  R23  R31⑥ 例题精讲 【例7】 试求如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流。

I 1W 4 V 1W 2 1W 3 6W 2 6W 6W 11 3 【例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 e1 r1 e 3.0V ,e 12  1.0V , r 1  0.5W, r 2  1.0W, R 1  10.0W, R 2  5.0W,E R3D R 4.5W, R 34  19.0W AR1 B R2 C (1)试用等效电压源定理计算从电源 e 2、r2 正极流出的电流 I2 ;

(2)试用等效电流源定理计算从结点 B 流向节点 A 的电流 I1 。

R4 e 2 r2 【例9】 如图所示,电路构成为四面体的棱,各电阻均为 R2Ω,各电源电动势均为ε2V,内阻均 为 r1Ω,求节点 B、C 间的电压。要求用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等效电压源三种方法求 解 【例10】如果将右上图中电源电动势分别是 ε1 和 ε2 、内阻分别为 r1 和 r2 的电源用右下图的电动 势为 ε 、内阻为 r 的电源代替,并要求使两电路的干路电流相等且与外电阻 R 无关。试求 ε 、r 和 ε1 、ε2 、r1 、r2 的之间的关系。若上图的电源不是两个,而是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 ε1 、ε2 、 、 εn 和 r1 、r2 、 、rn 的 n 个并联,以上关系又将如何 【例1】 有若干个阻值分别为 2Ω及 1Ω的电阻器组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 A、B 两点接地,电阻 2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