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 秦巴大鲵仿生态价格

  摘要 详细论述了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主要包括大鲵仿生态饲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大鲵仿生态饲养的设施建设、稚鲵培育、1龄前幼鲵饲养、1龄后幼鲵饲养、大鲵主要病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289-01
  大鲵是世界上显存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是我国二类保护水生动物。大鲵不仅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大鲵喜阴怕光,生长速度慢,耐凉性强,在野生条件下需5~6年方可性成熟。大鲵的纯人工饲养较为困难,但人工仿生饲养已获得成功,全国各地仿生饲养大鲵虽为数不少,但多存在着一些技术不到位的问题,导致生长量小、性成熟晚、繁殖率低等。为了普及该方面的知识,结合笔者的生产实践,现将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总结如下,以期为大鲵饲养者提供参考。
  1 大鲵仿生态饲养环境条件要求
  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植被密度大、环境相对独立为好;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海拔700~1 100 m,区内未经农业废弃物、工矿及其他三废、城市和生活垃圾污染。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它需要常年生活在温度为16~24 ℃的条件下,温度若高于24 ℃,大鲵就会生病;温度低于16 ℃,大鲵就会降低食欲,生长缓慢。要求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水温应控制在0~28 ℃,以10~22 ℃为好;水质要求溶氧丰富(7.0 mg/L以上),pH值在6.5~7.5。避免交互污染,若2个以上养繁场在同一河流、山涧建立,应相隔6 km以上,以防2个养繁场之间产生交互感染。
  2 大鲵生态养殖设施要求
  2.1 仿生态设施
  仿生态设施必须具备一定落差和流水声,池底铺设粗砂或小卵石。仿生态池宽1~2 m,水深20~50 cm,流速0.2 m/s左右。每3~5 m设一个落差,落差高度为30 cm。规模养殖应将池子分成相对独立的养殖区,每个养殖区以15~20 m2为宜。根据地形设置洞穴,其覆盖面积占生态池总面积的2/3;洞穴长1~2 m、宽1.0~1.5 m,洞穴口宽15~25 cm、高10~15 cm;洞穴底部铺3~5 cm的沙层,洞内水深20~30 cm。洞穴盖板覆盖土层厚30 cm以上,洞穴顶部有可开闭、用于取卵的观察口。池边坡两侧种植水草等,植被覆盖率应大于70%。
  2.2 工厂化设施
  分为仔鲵池、稚鲵池、幼鲵池、亲鲵池和饵料池等,设置在遮光、通风的建筑物内。其结构为砖混或混凝土结构,池壁、池底应光滑,以长方形为宜。池底四周向中央倾斜,倾斜度为2°左右,再由中心向排水口倾斜,倾斜度为1.0°~1.5°。仔鲵、幼鲵、亲鲵池内用石块、板材等搭建洞穴,洞穴占池面积的2/3。
  2.3 给排水处理系统
  一是蓄水池。蓄水池的蓄水量应根据养殖规模确定,一般以养殖池正常排水量的2倍为宜。蓄水池内应有1/3以上的水面栽植水生植物。二是沉淀池和过滤池。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大鲵驯养繁殖场,应设置沉淀池和过滤池,面积一般10~15 m2,水深1.5~2.0 m。三是排水。大鲵驯养繁殖场应建造废水处理池。养殖废水经过沉淀等物理或生物方式净化处理后应集中排放。
  3 稚鲵培育
  培育设施采用稚鲵池或长方形的塑料盆养殖。塑料盆长边钻一排孔,大小以保证稚鲵不能外逃为宜,孔到盆底深度为10 cm;另一侧为进水孔。宜采用微流水培育。
  稚鲵放养密度:0~3月龄,放养100~130尾/m2;3~6月龄,放养60~80尾/m2;6~12月龄,放养20~30尾/m2;12月龄以上,放养10~15尾/m2 [1]。在日常管理上,水温控制在18~20 ℃,昼夜温差不超过1 ℃;确保水质清新,及时增氧,水中溶解氧应保持在5 mg/L以上[2];主要病害为水霉病,可每隔5~7 d用0.5%~1.0%食盐溶液浸泡稚鲵5 min左右;培育池每隔10 d彻底清洗1次,并用15 mg/L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4 1龄前幼鲵饲养
  一是幼鲵驯化。大鲵完成脱鳃阶段即进入幼鲵阶段,应及时进行驯食。驯食期30 d,养成分散摄食为定位摄食的习惯。二是诱食饵料。采用水蚯蚓进行诱食。投喂前,应将水蚯蚓消毒、切成幼鲵适口大小[3]。三是驯化方法。将水蚯蚓散在培育池四周水底,让其自由摄食。有一定习惯后,再逐渐减少投放点,随着幼鲵摄食、活动能力增强,饵料投放点应逐步向一点集中,驯化幼鲵定点摄食的习惯。四是放养前准备。幼鲵放养前,饲养池应洗刷干净,用10 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器具用5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 min消毒;调节水温与孵化水温一致,池子加水晾2~3 d,待消毒药物气味消失后放苗。五是苗种质量。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完整,无伤残、无畸形,有一层正常清洁透明的保护膜,反应敏锐。六是鲵体消毒与饵料投喂。放养前应用15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3 min进行鲵体消毒[4]。饵料投喂时间以每天17:00—18:00为宜。七是分级饲养管理。幼鲵饲养过程中,个体大小出现差异,应及时分级饲养,尤其对个别体小、生长慢的个体,应单独饲养,加强饵料、水质的调控强化措施,以利于均衡快速生长。
  5 1龄后幼鲵饲养
  放养前准备、苗种质量、鲵体消毒同上。1龄后幼鲵饲养阶段应按大、中、小规格分级分池饲养,一般1龄(100 g/尾)放养10尾/m2、1.5龄(250 g/尾)放养5尾/m2、2龄(500 g/尾)放养2尾/m2、3龄单尾放养。1龄后幼鲵的饵料种类主要为鱼、虾、蟹、蛙、贝、泥鳅、鸡鸭胚胎等。每次投饲量以幼鲵体重的2%~3%为宜,每天投喂1次[5]。在日常管理上,常年保持水质清新,应及时清除残饵、粪便。夏、秋季宜每隔2~3 d清池1次;冬、春季宜每隔6~7 d清池1次。夏季应注意防暑降温,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做好生产日志和摄食、用药等记录[6]。   6 大鲵常见病害防治
  6.1 水霉病
  病鲵体表具灰白色菌丝,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甚至死亡。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是高发期。用毛刷等柔软工具清除大鲵体表水霉菌后干池晾30 min,用15 mg/L高锰酸钾液涂抹患处,连用3~5次。稚鲵用2%~3%食盐溶液消毒3 min,每天1次,连用3 d。大鲵苗用0.300~0.515 mg/L亚甲基蓝溶液浸泡2~3 min;鲵卵用5~10 mg/L亚甲基蓝溶液浸泡10 min治疗[7]。
  6.2 腹水腹胀病
  病鲵浮于水面,眼睛变浑,不摄食,行动呆滞,腹部膨胀。1~2龄幼苗及成鲵多见。主要发病季节为夏、秋2季。首先抽尽腹水,然后采用卡那霉素1万IU/g体重肌肉注射,2 d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
  6.3 肠炎病
  病鲵有吐食现象。后期脱皮严重,皮肤无光泽。多并发颤抖症状。发病季节多在4—9月,集中在春、夏2季。可用土霉素1片直接插入饵料鱼块中投喂,连用7 d;对于不摄食的病鲵,采用腹腔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剂量为1万IU/kg病鲵体重,每天1次,连用3 d。
  6.4 赤皮病
  病鲵全身肿胀,体表出现不规则的红色肿块。解剖检查,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肠糜烂,腹水增多。主要感染成鲵。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常在大鲵受伤后感染致病。在病灶处涂抹硫酸新霉素软膏和腹腔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剂量为1万IU/g体重,每天1次,7 d后可治愈[8]。
  6.5 烂尾病
  病鲵尾部末端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肿块,表皮呈灰白色。严重时患处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伴有暗红色或淡黄色液体渗出。成鲵发病重,先用20 mg/L高锰酸钾液清洗患处,再用硫酸新霉素软膏涂敷患处,每天1次,连用7 d。
  7 参考文献
  [1] 郑合勋,王小明,陶峰勇.在不同条件下人工饲养大鲵的呼吸特征[J].动物学杂志,2005,40(6):49-53.
  [2] 徐元真,陈有光,李慧,等.大鲵引进与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研究[J].河北渔业,2012(8):23-25,63.
  [3] 李泳.大鲵模拟生境人工饲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2011(7):53,64.
  [4] 赵宪钧.大鲵养殖技术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13(11):39-41.
  [5] 黄本国.大鲵的人工饲养[J].广西水产科技,2013(1):29-32.
  [6] 熊飞.大鲵山区人工养殖技术[J].科学种养,2011(8):48-49.
  [7] 王桂民,刘伟杰,毛建忠,等.大鲵生态高效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11(5):14-15.
  [8] 孟彦,杨焱清,肖汉兵.人工养殖大鲵常见病害防治[J].科学养鱼,2010(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