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中的建筑

演变中的建筑 姓名陈贞成 学号20120759 学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12建筑学1班 摘要在当前时代下,建筑的演变,文章从当代建筑语言、建筑文化、建筑地域性表达对建筑空间塑造和造型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建筑语言 建筑文化 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引言建筑是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它既是实用的实体,又包含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化价值,体现出功能与形式、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其多样性的美感由人的视觉体验来得以实现。由于建筑物本生具有持久性,迫使建筑师最大限度地去寻找单纯、简洁的艺术形式,以适应各个方面的需求,即在实现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构造美感。由于人们无法回避建筑环境的生活,因此,建筑形象的好坏对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当代建筑语言的运用与建筑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被多重层状界面划分所构成的室内、外空间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感知城市的基本印象。通过剖析当代城市中典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提出广泛存在于建筑形式中的“层”的概念,明确“层”是当代建筑的基本词汇,“编辑”则是对于“层”的理性处理的方法。进而将“层”的概念扩展到城市,认为城市空间是“层组”的多维集合,以此建立认识建筑的新的思维框架。建筑的个性化创作尽管存在着不同的途径,但可以归纳为对形成合围的“层组”进行独特的秩序表达,并通过“编辑”的方法形成建筑空间形态的过程。

2、 建筑文化与建筑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没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没有文化的建筑,如同没有了旋律的音乐,将会因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在一个文化系统中,建筑无疑是最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建筑本身的规模、形体、工程艺术是文化兴衰的一面镜子,同时见证着岁月的蹉跎。

建筑界的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曾感慨道“城市里到处是房子,但是缺少建筑”。建筑作为一种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时尚化、平庸化。人们在盲目追逐商业利润,一味跟踪所谓的时尚潮流的同时,建筑之魂失去了。建筑不是时尚,建筑应该回归到她的平实,就是日常百姓的生活,就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记得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因此,实践中的建筑文化,旨在形成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应当多样化发展,这样世界才是丰富的,不然太单调了,太寂寞了 在到处都是高高的树起钢筋混泥土铸就的摩天大楼的现代城市里,也不失有很多现代建筑体现文化的物质与精神元素,下面就以经典的苏州博物馆为例。

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1.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博物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新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 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而新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风格,恰到好处地适应了苏州城的整体风貌,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相融合。

屋顶是中国传统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做博物馆设计的时候,我的部分屋顶采用了传统的坡屋顶和平屋顶,然而在传统的屋顶中做了一些改变,为了增加建筑的采光与造型,部分屋顶运用大面积玻璃采光,让中国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当中去。

2.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多条通往主庭院的门径,游客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水景风光。

另外几个小内庭院也很别致,如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其中一棵紫藤嫁接着从文徵明400年前手植老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如今已是虬龙盘旋,枝蔓缠绕,延绵着苏州文化的古老血脉。

而我在设计时,内部各个小的空间能够与外部空间联通,在人员行径的道路周围布置不同的植被,流水,在不同的空间中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致。借鉴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

我在图书馆设计中设计了一个中庭天窗,这一个西方传统建筑中才有的事物放到了现在设计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体现,而且可以使这个建筑室内外环境相互融合,然而增加一个中庭天窗可以使设计相对于简单化,功能分区容易处理,增加采光。

3、 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全球化”作为当代文化的强势语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建筑领域,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带来了先锋的设计理念和时髦样式,但同时也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地域传统建筑文化逐步被商业文化所淹没,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以玻璃、钢和混凝土为特征的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产生了断层,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冲击更是难以抵挡。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传承、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成为当代建筑文化的使命。在新与旧,地域性与国际性寻求综合,探寻开放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是摆在我们建筑设计师面前的一个古老的新课题 1、地域文化含义以及现状分析 地域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自然地理上的区别,包括山野、平原、水乡等自然环境因素,其二,一定社会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传统习俗等。地域性是指与地域有关的行为、特定的地域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惯例,其所占有和控制的特定地域范围及地域中所有物的习性,也就是所具有特殊的地域感和认同感的属性。地域性并不是狭隘的排他主义,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主动与外来文化共生、融合。地域文化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个民族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经济关系、时代风云、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众生心态的综合反映。包括建筑文化、音乐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婚娶丧葬文化等。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有自己形成的条件和特征。

地域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与文化特征上。在文化特征方面具体表现在民系的习俗、信仰、宇宙观、价值观方面,而建筑特征具体表现在建筑中的地方工艺、技法及其细部、构件、符号、手法、形式或一定的模式等方面。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综合表现主要反映在建筑的地域气质、性格上。地域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正面临失传的危险。失传的原因,既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又有地域文化本身的制约,还有市场经济的影响。

2、地域建筑文化的优势和重要性 地域建筑文化是是民族魅力的全面展示,是博大而璀璨的文化的有力见证,优势非同一般。地域性建筑显示了一定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

3、 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发展 传统的建筑和现代建筑在构成上往往会有所不同,如果完全用传统的方式去表达,难免会落下窠臼,不妨用现代的方式加以表达,就会达到全新的效果。

依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贝聿铭先生就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精神在传承,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为了更好地演绎出粉墙黛瓦的苏州建筑符号,屋面以及其下墙体边饰,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 “中国黑”的花岗岩石材,产自山西至内蒙古一带。它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晒颜色变浅成为深灰色。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非常好。石片被加工成菱形后,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极强。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结构设计中完全采用了钢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又可确保整座建筑永不变形,永不虫蛀。

新馆的主庭院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山水园北墙下是贝老独创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假山没有用传统的太湖石,而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用火枪烧烤的办法,使石片的切面颜色接近老石皮,前后摆放也让人感觉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自然有序,尤其是在江南朦胧的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宋代“米氏山水”那种水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意境。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叠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设计的室内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突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结论本文试图分别从建筑的当代建筑语言的运用、建筑文化、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来阐述现代建筑的演变,然而这几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关联,在建筑的演变中是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最终在建筑的空间塑造和造型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它们共同的作用下引导者着建筑演变的方向。

参考文献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徐宁,倪晓英 2007.4. 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张建涛 刘文佳 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