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术橱窗”和“世界产品橱窗”]橱窗产品的优势

  曾几何时,中国很为自己“世界工厂”的“美誉”自豪了一阵子,如今却不得不为之反躬自省。何谓“世界工厂”?就是世界各种民用产品几乎都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工厂”里组装生产,且物美价廉。换言之,中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产品橱窗”。这倒使我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也曾有过“世界技术橱窗”之谓。
  据说,日本的成功得力于执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发展技术的办法,即技术的全面引进。何谓“全面引进”?就是把精力先放在引进世界已有技术上,而后倾全力消化、吸收、改进,实际上通过小改小革来开发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日本的引进思想是,只要对保持商品市场竞争优势、消灭技术差距有利就引进。例如日本佐久间水电站,由于引进技术,只用了3年时间就完工送电。当时中东廉价石油的进口,已使“水主火从”改为“火主水从”,电力供应已经有余。再如日本的本田公司,1952年组织考察小组,走遍主要发达国家,花了几百万美元,搞到几十种最新发动机样机,回国后进行剖析和综合研究,博采各家之优势,经过上百次试验,制成世界最好的发动机,装配成世界一流的摩托车,只用3年就占领了国际市场,美国反而还要从他的学生日本那里引进本田发动机技术。从上述两个典型事例可见,日本引进技术是为了赶超对手,是为了达到培养自己队伍的目的,这个目的达到了,生产需要的目的也就从根本上达到了。日本是靠外来技术组成世界独一无二的日本产品系列的,故日本的整个技术体系是三分欧洲、七分美国新技术的“综合”,有“世界技术橱窗”之谓。
  从“世界技术橱窗”到“世界产品橱窗”,起始都是在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看起来只有两字之差,但实则有着天渊之别。人家的引进,是为了获得核心技术和实现自主创新,是为了以后的不引进。而我们的引进,只是单纯的为引进而引进,缺乏远大志向和进取精神。人家引进的主导思想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而是为了消化吸收、综合创新。我们呢,只满足于重复引进人家淘汰的生产线,凭着廉价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无度地开发索取和浪费,再加上窝里的恶斗,获得一点低附加值的蝇头小利。即使已引进的设施装备,也从不在技术研究改进上下功夫,仅止于会使用上,以致很多引进的仪器设备稍微出点问题,就搁置在那里,成了一堆废铜烂铁。这在一些所谓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也是如此。结果,“中国制造”为全世界贡献了物美价廉的产品,而留给自己的,却是十几年不变的劳工待遇和日渐恶化的环境问题。即使这样“任劳任怨”的付出,还得不到世界的尊重。这从去年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制造”的围堵风潮就可见一斑。这股风潮至今仍未停息。所以,日本虽然也曾经是“学徒”,但人家不仅把“师傅”的一整套技术学到了手,而且还有自己的创造,从而不仅把自己当年的师傅变成了自己的徒弟,还成了大老板。而我们的一些企业像个傻大憨式的“学徒”,只停留在会使闷劲上,结果十几年来,还仍然是个身份卑微的“打工仔”。
  现在,这个“打工仔”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因为处于两头的高端技术、品牌和流通、销售领域,大多被跨国公司控制,“中国制造”不过是在中间部分利润最低廉的加工环节分到一杯羹。但近两年在国际金融寡头或明或暗的操纵下,石油、矿产、粮食等大宗原材料市场价格暴涨,正在大大挤压“中国制造”刚刚获得的那点微薄利润和积蓄。
  日本人从没有提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人家始终不渝地在实践着它。中国曾有过这样的传统(过“左”的做法当然不可取),却不知从何时又弃之如敝屣。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和日本相比,不仅仅是输在技术与物质上,更多的是输在了精神和志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