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1模式下产学结合的评价体系构建|以撒的结合下载

  【摘 要】2+1产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体系已经逐渐成为当今高职院校的普遍教育模式,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其中原因在于评价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善,特别是指标的评价没有量化,因此现试图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引入权重,以完善2+1模式下产学结合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2+1模式;产学合作;指标体系
  2+1产学合作模式将学生三年的时间分为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和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这种模式是我国通过多年的摸索得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补足了学生只能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不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2+1产学合作模式主要是在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将实训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产学合作模式是学校和企业这两大主体的碰撞,同时,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从而形成一个满足社会需要的学院培养学生的模式。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功能离社会需求还相差甚远,在教育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人们对产学合作机制的认识不够统一。产学结合的模式发展至今已有一些时日,但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顽症,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用人计划没有很好地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没有实行配套的评价机制,缺乏必要的反馈,从而对今后2+1产学合作的改革没有一套完善的理论指导和标准。
  如上所说,产学合作需要一定的运行环境,不仅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等一系列配套机制。现今在产学合作各方面的探讨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但效果并不明显。如何评价各种产学合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弥补了产学合作模式的成果分析的漏洞,也对今后产学合作模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2+1“产学合作”模式
  (一)以企业为主体的2+1产学合作模式——“订单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是以企业需求为目标,注重学生在企业中的实际操作,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合作模式,要求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对人才展开培养,从人才的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有适应企业的明确的方案,并且这种形式下非常重视在企业的实践环节,经过企业人才录用的考核,达到标准的毕业生可优先被企业录取。
  (二)以学校为主体的2+1产学合作模式—— “企业指导式实习”模式
  “企业指导式实习”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的一种“产学合作”模式,把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今后的就业结合起来,将学校的毕业设计带到企业当中,由企业配合学校的教学任务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根据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安排在企业的不同岗位中,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由学校老师和企业的相关人员一起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但是该方法要求学校和企业的相关人员积极的配合,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这样的配合往往很难继续进行下去。但该种方法还是很好的避免了“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毕业生能够很快从学生的角色中转变过来。
  (三)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2+1产学合作模式——“讲座式”模式
  “讲座式”模式是指企业派人去到学校进行讲座、担任某课程的教师或者实习指导老师等多种形式,这是现今产学结合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所需的人才和学校的培养是非常容易结合到一起的,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能够通过企业人员感受到企业的环境,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对学生的培养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二、2+1“产学合作”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的意义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基于2+1“产学合作”模式的发展,一个良好的模式环境下面,需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使产学合作模式形成一个系统。从企业、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来看,都有益处:
  1、从企业角度来说,与学校合作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开展校企合作,能让企业的需求充分的贯彻到学校当中,大力开展企业与学校的交流,从而节约企业培养成本、拓展用人渠道、加强人才储备;
  2、从学校角度来说,与企业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完善学校的培养方案,客观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学校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树立目标;
  3、从社会角度来说,企业与学校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使得更多的高职毕业生能够顺利的从学校到企业,从而对社会的治安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建设的方案
  高职高专的“产学合作”评估体系是对现有合作成果进行判断,确定其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体系中需涵盖评价的各个重要指标。但是如果仅仅只有只有指标而没有权重就不算作是完整的评价体系。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需要权重,由每个指标都对应相应的权重,借此得出综合的评分,用以作为企业和学校参考校企合作的标准。
  一个完善的高职学校的能力评价体系应该从学生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1、基础知识的评价设定
  基础知识主要是指专业知识,虽然高职学生应将侧重点放在实践上,但是专业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不但是胜任技术岗位的必备能力,也是日后能迅速的适应技术革新的有力保证;
  2、职业能力的评价设定
  所谓的职业能力就是劳动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一般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大致可分为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两类。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应具有的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通用技能是指学生日后能在日后胜任某行业中的各个岗位上的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要求 它主要是涉及到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以及行业中的实践经历。
  3、综合素质的评价设定
  综合素质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2+1”的教育模式下的个人综合性评价,是在经历职业教育和职场环境之后逐渐成的能很快适应某种职业要求的最基本的品质。综合素质中一般包括生理素质、从业素质和品德素质,三者依次递增。其中心理素质位于最基础的层次,它表示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情况;从业素质是第二等级,它囊括了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应有的职业操守、专业素养等基本道德规范;最高层次的是品德素质,它考察的是学生个人的价值观法律观以及道德观念等。
  (三)产学结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针对上述分析,2+1“产学结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针对不同模式下的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不同。以产学结合的任务驱动为导向,针对不同模式下的产学结合,其各自的指标和权重都各有不同,具体见下表:
  根据上表,用各评价指标乘以相应的权重得到的结果就是产学结合下的评价结果,权重可以依据各院校对本校学生的目标设置的不同略有调整。
  通过量化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作为产学结合模式下学校教学成果的评价参考,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方向,有助于产学结合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宋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1(2).
  [2] 武艳.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之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3).
  [3] 赵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7).
  [4] 赵阔,王元元.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人才,2011(7).
  [5] 薛平.论校企合作下的“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