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六次月考,1.doc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六次月考(3月)试题(含解析) 1.成书于战国晚期的竹书纪年,原书亡佚,后经清代学者辑佚整理成书。书中不少记载与正史不同,如“舜因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与史记所记载的禅让制完全不同。对此,以下说法准确的是 A. 成书更早的竹书纪年可信度更高 B. 大量采用一手史料的史记更可信 C. 综合多种史料记载即可确认历史真相 D. 不同的历史记述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展示了竹书纪年与史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来说,史料的价值取决于很多方面,如成书年代、记录者的身份地位、是否经过后人整理等等。无论是竹书纪年还是史记,其历史记述本身,都折射出作者的价值观念和立场等,故D项正确;
AB两项说法片面;C项说法本身错误。

2.以下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准确的是 选项 史料 结论 A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另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镰 商朝农业生产存在集体耕作形式 B 易传“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儒家伦理思想长期影响古代商业发展 C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面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西周井田制度包含了普遍的土地私有制 D 商君书星令“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重农抑商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墓葬中集中了大量农具,说明商朝农业生产很可能是采取集中生产的形式,故A项正确;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源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因此它可以证明战国时期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商业发展,但不能由此证明儒家伦理思想长期影响古代商业发展,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孟子所认为的西周井田制的情形,并不能完全证明西周井田制的真实情况,故C项不选;
材料反映的是重视农业,并没有说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故D项不选。

3.宋神宗熙宁年间大臣曾布说过这样一番话“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
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以下对材料所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宋朝土地兼并剧烈导致农民被迫转徙四方 B. 宋朝政府改变社会治理方式鼓励人口流动 C. 人口流动频繁与宋朝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D. 租佃制的发展使宋朝人乡土观念日益淡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封建时代的政府为了征发劳役、兵役和赋税的需要,会加强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宋朝人口流动虽然比前代频繁,但不是政府鼓励的结果,而是由于商业发展、租佃制完善、政府政策宽松等因素导致的,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剧烈导致农民被迫转徙四方,故A项错误; D项错在“乡土观念日益淡化”,材料反映末代人口流动更多是强调其不用担心“无所资给”的问题,而不是反映其乡土观念的淡化。

4.宋太宗认为老子的学说极有助于治国;
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著名士人均有道号,并以之为高雅。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 北宋以道教为治国理论 B. 道教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 实现儒学复兴任务艰巨 D. 儒学理论需加强思辨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现象说明当时道教在上层社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反映了自魏晋以来佛道发展对儒学的正统地位的强烈冲击,说明复兴儒学、重建儒学信仰的任务非常艰巨,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
B和D两项都体现了复兴儒学的必要性,都可以包含于C项。

5.1786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人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的研究报告第11卷中,几乎仅收录关于可能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如硼砂、褐煤、水银以及产毛动物等的报告。这主要表明 A. 工业革命对原料的需求 B. 欧洲希望全面了解中国 C. 中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 D. 欧洲对中国文化的钦佩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的时间和主要信息“硼砂、褐煤、水银以及产毛动物”,可知这是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对原料的关注明显是反映了工业革命急需扩大原料来源,所以选A;全面了解中国不是欧洲的主要目的,中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欧洲对中国文化的钦佩不是材料表达的实质,故BCD项排除。

6.胡适、鲁迅作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都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并且用现代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这说明二人 A. 致力于批判封建传统文学 B. 对传统文化有传承和创新 C. 充分肯定了白话文的价值 D.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答案】B 【解析】 【详解】胡适和鲁迅虽然倡导白话文,但是并没有一概否定传统文化,因此他们都研究古典小说,并且采用了现代的观点和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说明他们对传统文化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所以选B;材料并没有说明二人批判传统文学,所以排除A;
C和D两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7.“1927年的大动乱,没有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错误的政治方针,实际上反映了错误的‘革命理论’。这更促使人坚信,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革命就会向前发展。”这反映了 A. 国民革命的失败源于错误的政治方针 B. 陈独秀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 C. 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理论的现实基础 D. 急功近利的情绪导致了“左”倾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大革命的失败刺激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故C项正确;AB两项只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并没有认识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所以不选;从材料无法得出“急功近利的情绪”这一信息,所以D项不选。

8.2010年,中国各职业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约为13.4年,其次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为12.5年,受教育年限最低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7年。对上述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B. 区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受教育年限的差异 C.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合理导致了阶层固化 D. 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一定程度上阻滞社会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来看,不同职业的受教育年限不同,专业性和知识性越强的职业,其受教育年限越长,可以推论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很难进入技术性和专业性更强的职业领域,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滞社会流动,因此D正确。A项无法解释不同职业受教育年限差异的产生,故不选;
B项材料没有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所以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故不选;
C项材料并没提供城乡教育的信息,故不选;

9.十二铜表法颁布后,“有了成文法典判定惩罚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从此之后“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取消贵族的司法特权 B. 有效保护了平民利益 C.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D. 受自然法理念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C项正确;
A项“取消贵族特权”说法错误;
B项反映了对平民利益的保护,但是“有效”一词夸大了十二铜表法对平民利益的保护,故不选;
D项中的自然法理念,是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罗马的,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5世纪,故不选。

10.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永久殖民地。与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地不同的是,英国殖民地的皇家总督缺乏广泛的官僚式管理,而前者的皇家总督则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庞大官僚机构。英国对北美的这种管理方式 A. 使北美殖民地形成自治的传统 B. 导致北美殖民地爆发独立战争 C. 源自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 D. 有效保障了英国在北美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管理方式比较松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会形成北美殖民地独立自治的传统,所以选A;
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与英国对北美的管理方式关系不大,更多是源于英国政府对北美的政策变化,所以不选B;
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与英国对北美的管理方式无关,所以不选C;
结合所学可知北美最终爆发独立战争,脱离了英国的控制,说明这种管理方式不能有效保障英国的利益,所以不选D。

11.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这样描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可能成立的信念,是不知不觉从中世纪神学中导引出来的。”这表明 A. 中世纪神学蕴含了近代自然科学理论 B. 近代科学的研究目的是证明神学理论 C. 神学与近代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D. 神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科学诞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中世纪神学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故D项正确;
A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观点;
B项说法错误,近代科学研究目的是理解自然现象,并非证明神学理论,排除;
C项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而且这一说法本身也不正确。

12.据联合国有关材料,1981年发展中国家出口为6207亿美元,1986年降为4975亿类元,减少了20;
发达国家的出口,1981年为11982亿美元,1988年增至19283亿美元,增加了61。这主要说明 A. 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国家间的利益失衡 B. 亟待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C. 经济全球化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D.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进程中最大受益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出口情况做了对比,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源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故B项正确;
贸易自由化本身不会加剧国家间利益失衡,利益失衡源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因此A不选;
CD两项都只是对材料观点的片面反映,故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初,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60余种近代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名称上多使用“传”“纪”“说”“谈”而不使用“报”,带有中国传统报刊的原始形态以迎合中国读者。从内容上看,1840年以前创办的报刊多宣传基督教义,鼓吹万国一方,以消除中国人的戒心。1840年以后的报刊则致力于消弭中国人因鸦片战争而生的对外仇恨心理,鼓吹中外通商、友好,一些报刊也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而更多的报刊则以世界观念冲击中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大力传播西方文明。这既反映了中国由封建帝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也反映了传统中国正面临西学东来的冲击。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材料二 伏尔奉认为,自然赋予了每个人自由的权利,其中言论出版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保证。1789年5月至1792年8月,法国新闻出版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据统计,从1788年7月到9月间共出版政论小册子达300多种,平均每月100多种,远超之前的水平。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报刊纷纷创刊,成为重要的宣传工具。这一时期的报刊主要是政治性报刊,革命派的占绝大多数。它们反对僧侣贵族统治,宣传第三等级的革命要求,并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激烈论战,推动了革命的发展。1791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1791年宪法,重申了言论出版自由,这更促进了新闻出版业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陈淑荣法国大众传媒实现的艰难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法两国报刊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近代中国与法国报刊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报刊业发展相对于中国的有利因素。

答案】(1)近代中国报刊业特点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