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的“太弱”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_司马懿诸葛亮谁厉害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古代最为流行,良心未泯的人很难立足于世,汉末三国初期的蜀国长官刘璋的被淘汰就很能说明问题。   刘璋、刘备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撕破后,刘备迅速出击,攻陷雒城,刘璋慌忙招聚众官商议对策。从事郑度提出坚壁清野的焦土抗战之策:“今刘备虽攻城夺地,然兵不甚多,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不如尽驱巴西梓潼民,过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尽皆烧除,深沟高垒,静以待之。彼之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虚击之,备可擒也。”郑度此策就是经济战,若站在西蜀官僚集团的立场上说话,这应算是一条可行且有效的应敌良策。但刘璋似乎官本位思想不是太重,倒是以民为本的思想特多。他说:“不然。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此言非保全之计。”刘璋之所以不采用这条毒副作用太强的计策,其背后的逻辑大概是,宁愿让敌人很方便地征兵、征粮、征款,也不强迫人民群众拆迁搬家、背井离乡。后来形势危急,马超兵临城下,逼刘璋投降,刘璋从昏迷中醒来,心里还是只有人民群众,而没有自己。他说:“吾之不明,悔之何及!不若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身边工作人员给他打气,希望坚持斗争到底,他仍说:“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你看,都什么时候了,他还是念念不忘百姓。
  西蜀大局已定,诸葛亮这样对刘备说:“刘璋失基业者,皆因太弱耳。主公若以妇人之仁,临事不决,恐此土难以长久。”诸葛此言,表明他道德观念混乱。如果刘璋也不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考虑社会稳定秩序,也像刘备团伙那样不择手段、出手毒辣,那西蜀民众肯定会遭致无辜之灾。所以笔者以为,应该给刘璋一个公正的历史性的评价,这就是:刘璋失去地盘,不是因为他“太弱”,而是因为他太善良,太顾全民众。
  相反,刘备团伙的做派却不能叫人恭维。完全可以这样说,刘备团伙开始在西蜀执政,也即西蜀人民灾难生活之开始。第一,刘备不顾众人劝阻,一意孤行,发动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大败而回,人、财、物损失巨大,这是刘备团伙给西蜀民众带来的第一大祸端。第二,诸葛亮南征,也是耗费巨大,当然这有给刘备东征失败擦屁股的成分在,也是为了大局稳定,可以原谅。第三,这是绝对不可原谅的,即屡次北伐。南征后,诸葛亮作为最高领导人、实际控股人,如果他真的能认清天下局势,就应该对外把住东、北险要关口,对内发展经济,给人民创造一个创业、乐业的社会环境。可他偏不,民众刚喘了一口气,刚过了几年安稳日子,他就兴师动众,挑起战端,攻打北魏。诸葛亮屡次北伐,却屡战屡败,其精神绝非可嘉,而是可恨。因为他的劳师远征,完全是在做无用功,是在劳民伤财、空耗国力。其作为对北魏无损大局,而对西蜀民众来说,却是苦不堪言。
  诸葛亮历来戴有美誉造就的神圣光环,历代封建史家更是不遗余力地把他树为雄才大略的“一代良相”。封建史家这般拼命美化诸葛亮,也不奇怪,因为他们是封建统治团伙的学术代言人。封建统治团伙高层人物有时候也会亲自出面吹捧诸葛亮,比如西晋司马氏就隆重追封诸葛亮为“武乡王”,这对诸葛亮来说可谓莫大的哀荣。司马氏这般“敬重”诸葛亮,原因还是屁股指挥脑袋。因为诸葛亮是封建统治团伙的最忠实的CEO,最能干的忠臣。但是,我们今天评价一个历史政治人物,断不能看他如何自吹,也不能全信他写的那些文章,我们应该突破他们的思维框架,站在民本的立场上,看他到底给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什么,看他到底给最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什么影响,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那么诸葛亮给西蜀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什么,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在下看来,诸葛亮开发西蜀确有其功,但带来的灾祸也不少。应该说,在刘璋治下,西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是相对富裕安全的,但自从刘备团伙入驻后,尤其是从诸葛亮北伐开始,西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西蜀虽然是在刘阿斗执政时期亡的国,但其最大责任人应是诸葛丞相。在西蜀亡国之时,西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已经掉进了谷底,这一点,从当时西蜀刘氏政权发行的“当百钱”上即能看出来。当时西蜀的通货膨胀水平堪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败逃大陆时国统区的物价有一比,一大串钱币也买不到一碗米。
  诸葛亮的标志性语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百年来,被人称道得一塌糊涂。诸葛亮“鞠躬尽瘁”固然不错,但这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死而后已”作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