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绝密卷江苏名师陈林.doc

中国古代历史绝密卷江苏名师陈林 测试卷素材 第I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B、按军功赐田授爵,废除奴隶特权 C、新的赋税制度动摇奴隶制基础 D、铁农具导致私田大量开垦 【答案】A 【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学生看懂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就可以做出选择。题干中的两句话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遭破坏。因此正确答案是A 2.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下图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其最直接作用是 A.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发展 B.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 C.遭到了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 D.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按照图可以推断出,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私田属于开垦的人所有,即实行土地私有制。

3.据报道,2006年我国西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自古以来教育是人民特别关注的问题。曲阜市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副主任刘海霞说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孔子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的思想。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所选答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不是“孔子思想”,二、不是其“精华内容”。四个备选项均是孔子思想,C项叙述体现其维护奴隶主统治,强调等级制度.因此不是孔子思想的精华。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表明了统治阶级 A、打击或扶植儒家势力 B、为选拔封建知识分子扫除障碍 C、打击思想领域的敌对势力 D、在思想领域加强封建专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焚书坑儒”是秦始皇运用法家思想,防止旧势力复辟,加强思想控制,建立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这一思想,这里所提倡的儒学本身广泛吸收了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故无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对思想的控制,以服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正确答案选D项。

5.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观察右图,关于秦朝明朝万里长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B. 隔断了长城南北的民族交流 C. 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的见证 D. 大致是历史上农牧两种生产的分界线 6、下列关于郡县制评价,正确的是 ① 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 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 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分封制、郡县制这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我国古代的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受封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乃至军事上都有较大的独立性,并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中央对其基本无法控制,而郡县制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废除分封制的前提下实行的一项地方行政制度,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这有利于中央集权,所以郡县制不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故可排除①;
秦二世短暂而亡的重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而并非是废分封,立郡县,所以可以排除②;
分封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而郡县制是我封建社会时期一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一项地方行政制度,所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故③应选择;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④应选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D 7、秦王赢政统一的客观条件有 ①改革彻底、实力雄厚 ②拥有富饶的关中、岷江流域 ③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④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对秦王赢政统一的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判断,这要求学生首先明确“客观条件是除自身之外的条件或因素”,据以上分析可知④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是属于主观条件,故正确答案应选择B 8、查找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可查阅的史学著作有 ① 春秋 ② 史记 ③ 汉书 ④ 乐府诗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备选项记载的史事和时间的范围,春秋是一部以鲁国为主的编年体史书,故从中无法查阅到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可排除①;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记事为辅,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显然可查找到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应选择②;
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写出的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著作,它是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故可查找到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应选择③;
乐府诗即“乐府”是汉武帝时期由政府掌管音乐歌舞的机构,乐府采集民间诗歌编选配乐而成诗集,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虽然能够涉及到了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但它不是史学著作,故不选④。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B 9、“汉承秦制”主要体现不包括 A、中央机构的建制 B、地方行政区划 C、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D、严刑峻法统治人民 【答案】D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特点的掌握。分析本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明确西汉前期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从而施政思想是采纳儒、道、墨三家的思想。儒家主张施行“仁政”、“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等;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墨家主张“兼爱”即爱一切人。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D项“严刑峻法统治人民”不是汉制的特点。另一方面,教材上明确表述了两汉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是,汉朝是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秦朝的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可见,这也可以判断D项不是汉制的特点。故正确答案选D 10、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南方经济发展超越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历史事实归纳历史特征(特点)的能力。本题既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同时也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演变的情况。“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并广泛种植”应出现在明清时期,故应排除A;
我国古代南方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开发,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五代时,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因此排除C项;
“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显然不符合史实。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B 11、敕勒歌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反映了 ① 当时鲜卑族人民的游牧生活 ② 北朝民歌慷慨激昂的风格 ③ 当时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草丰畜少 ④ 当时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良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做此类选择题能够掌握一定的技巧。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牧歌,随着此时时期的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我国北方地区牧业得到迅速发展,敕勒歌正反映了这一草原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从题干中所列的四种景象中,很明显“当时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草丰畜少”与民歌中所反映的景象完全相反,故可排除③,四个被选项中有三个中有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C 12、佛教在封建社会不能占统治地位的原因是( ) A、佛教得不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B、反佛斗争的影响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固 D、其他宗教教派的抵制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是我国两千多年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虽然佛教传到我国以后,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并广泛传播,但是佛教的盛行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如寺院经济严重地影响了官方利益,所以遭到了统治者的反对,如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由此可见,佛教在我国封建社会不能占统治地位的原因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稳固。正确答案选择C 13、隋朝统一全国的必然性是 ① 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③江南经济的发展 ④隋文帝的决策的正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学生明确历史必然性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而非主观因素就比较容易做出选择判断。

“人民渴望统一”是历史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现象要求统一以适应于它的需要;
“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经济更进一步趋于平衡,为统一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也提出了统一的要求;
以上三项符合题意要求,而“隋文帝的决策的正确”是属于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主观方面的因素,故应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A 14.中国古代第一次将人力解放出来的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是 。

【答案】A 【解析】春秋时出现的牛耕,大大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速度与效率。

15、毛泽东说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①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②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 ③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④限制佛教势力的发展 ⑤实行募兵制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①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即史论结合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关于唐玄宗前期的统一的有关史实分布在隋唐时期的各章节中,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能够梳理整理知识的能力,并从这些知识中提取能说明“唐玄宗会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