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合朕意 [“雅志难违”还是“朕意难违”?]

  近读《全唐文》,看到一段文字,非常有趣:“圣人用心,方悟真宰;妇女勤道,自昔罕闻。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懿,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精修。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雅志难违;用敦宏道之风,特遂由衷之请,宜度为女道士。”它实际上是一篇完整的公文,题为《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北宋学者宋敏求编纂《唐大诏令集》时,将此文收入本书《诸王・王妃入道》之中;清朝嘉庆皇帝命大学士董诰负责编纂《全唐文》时,把它归于唐元(玄)宗名下。很显然,这是以唐玄宗名义发布的一篇敕令,内容是关于同意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自请度为女道士的批复。杨氏就是杨玉环,也就是后来那位大名鼎鼎的杨贵妃。
  从这篇敕令的内容来看,应该先是有了杨玉环主动要求离俗出家的“请示”,然后才可能有唐玄宗同意其所请的“批复”产生。但翻遍史书,也看不到杨玉环的那份“请示”,而唐玄宗的这份“批复”又没有注明写作年月,所以杨玉环主动请求与丈夫李瑁离异度为女道士并得到唐玄宗欣然批复同意的时间,也就不是很清楚。
  但不要紧,只要参照其他史书的记载,再联系对照这篇敕文的有关内容,它们的写作时间还是可以大致考证出来。
  《新唐书・本纪第五》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条下有这样一行文字:“十月甲子(11日),幸温泉宫。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意思是:740年10月11日,唐玄宗到临潼骊山温泉宫度假,将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召来相会。为掩人耳目,特意叫她装扮成道士进来。道士都有师号,所以给杨玉环取了一个“太真”的名号。
  另据同书记载,唐玄宗这次在温泉宫休息了半个多月时间,直到本月辛巳(27日)才回朝上班。再联系敕文中所说的“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雅志难违(值此皇太后忌日到来之际,她期盼着永远为其亡灵祈求福佑,因此主动申请离俗出家,这种高雅的情志实在难以违背和阻拦)”,由此便不难推断:杨玉环提出申请离俗出家的时间,是她和唐玄宗在温泉宫鬼混之后到唐玄宗的母亲窦太后的忌日到来之前,也就是740年10月27日之后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正月初二之前这段时间内,因为唐玄宗的母亲窦太后的忌日(被武则天杀害的那天)是正月初二;而唐玄宗批复同意她的“请示”时间无疑是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初二窦太后忌日这一天,这在《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一文中写得清清楚楚:“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
  我之所以要花费这些笔墨把这个时间弄清楚,目的是想告诉读者:唐玄宗和杨玉环这对野鸳鸯,是在早已勾搭成奸、生米做成了熟饭之后,才正式履行有关“法律”手续的。也就是说,《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这份公文,是在经过一番周密设计和精心安排之后炮制出笼的,并不是因为先有了杨玉环的主动申请,然后才有唐玄宗同意其所请的“批复”产生。
  历史的真相是:自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二月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去世后,后宫数千佳丽居然没有一个中他的意,他因此整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内心感到十分孤独。高力士是个聪明乖巧之人,善于揣摩分析主子的心思,就到宫外寻觅物色新的人选。他看到寿王妃杨玉环不仅“姿色冠代”,而且能歌善舞,通晓韵律,又娴熟各种器乐,便向唐玄宗奏报。一见之下,唐玄宗果然迷恋上了这位美貌乖巧的儿媳妇,于是选择了到温泉宫度假这个时机,派人将杨玉环召来同居。这次度假,唐玄宗过得最为欢畅,是武惠妃去世后唐玄宗生活得最为愉快、最具激情的一段时间。此时的唐玄宗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从杨玉环身上,他却找回了青春,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良宵苦短,半个多月转眼就过去了,唐玄宗不能不回朝处理政务,而经过这一次骊山之行,他们两人又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如何改变杨玉环的身份,让她永远名正言顺地留在自己身边,便成了唐玄宗当时最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唐玄宗虽然不顾一切地要得到杨玉环,但他并不昏聩,伦理和体制方面的问题首先得要解决。如今的半路夫妻,也得先离婚再结婚才符合法律手续,唐玄宗要永远得到杨玉环,将她占为己有,事实上也必须办理一个转变身份的手续,这便是杨玉环在这个时候“申请”出家做女道士的根本原因。当然,做女道士是个幌子,也是假的,这一点无需多说。总之,《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一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弥天大谎,文中写的“虽居荣贵,每在精修。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等等冠冕堂皇的词句,完全是骗人的鬼话,根本不值得相信;而所谓的“雅志难违”也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说穿了,是“朕意难违”,这才是真。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这话说得颇耐人寻味。其实,民意又何尝不是如此?盛唐皇帝唐玄宗的“朕意”,既然可以轻而易举地变为小女子杨玉环的“雅志”,其他掌权者的想法和看法,自然也不难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意志和心愿。在专制社会里,所谓的民意,说穿了,历来无非就只是掌权者的一个工具,一个口实,一个理由,一个需要而已,他们无论需要什么样的民意,都可以变着花样任意制造一个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