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 靠不住的奏折

  看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的时候,有一句台词让人无法忘怀。当年轻的康熙皇帝读完平西王吴三桂表示拥护朝廷削藩决策、甘愿解甲归田的奏折后,竟然喜不自胜地手舞足蹈起来。但康熙的祖母、太皇太后孝庄闻讯后,严厉呵斥康熙说:“奏折是最靠不住的东西!”果然,后来吴三桂举兵反清。原来老谋深算的吴三桂之所以要上那道“自废武功”的奏折,只不过是为了欺骗康熙,为自己造反赢得时间罢了。但吴奏折上所说的,正是康熙想要的结果,可谓说到心坎上了,所以,康熙不仅相信,而且喜不自胜,他还想大大地褒奖善解圣意、非常听话的平西王呢。
  尽管奏折靠不住,但封建王朝治理国家,偏偏又离不开这东西。官员须用奏折向朝廷汇报情况,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请示工作,内容往往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尤其是一些军政大事更是要通过奏折及时禀报,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复来组织实施。皇帝则要凭借臣子的奏折来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做出决断,发出号令。不少皇帝所谓的治天下,其实就是批阅奏折而已(管它可靠不可靠),譬如勤政的雍正皇帝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折,少则一二十件,多则三四十件,并为此常常工作到深夜。雍正在批阅奏折同时,每天还要撰写七八千字的朱批,有时他写的批语甚至比奏折本身的文字还要多。
  由此可见,官员给朝廷写奏折绝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一门大学问、一种大智慧。写得好,可能会使龙颜大悦,从此官运亨通,荣华富贵;写糟了,有可能弄得龙颜震怒,轻则丢官,重则赔上身家性命。
  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就是靠写奏折“起家”的。他早年并不得志,万般无奈之下,才托人介绍加入曾国藩幕府。之后,他会写奏折的特长派上了用场。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初十,曾国藩以两江总督名义给皇帝呈献的《参翁同书片》,就是李代曾捉刀的,这篇区区不到600字的奏折,竟让朝廷将瓮同�长兄翁同书“拟斩监候”,所以此折后来被人称为“天下第一奏折”,李鸿章随之名满天下。曾后来向朝廷推举李为江苏巡抚,也有其中的因素在里面。自此,李鸿章仕途恰如他奏折上所说的“隆隆直上”,从1862年任江苏巡抚到1901年去世,四十年来一直位高权重,成为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官场时运,与他那无与伦比的写奏折的本领是密不可分的。
  值得注意的是,李鸿章在以洋人交涉中以擅长“打痞子腔”而著称,那么,他在写奏折时,是否也爱“打痞子腔”呢?40年间,李鸿章向朝廷递交了为数众多的奏折,他不仅善于反驳同僚,敷衍塞责、打太极拳,而且特别会揣摩圣意、专找皇上和老佛爷喜欢看的写,喜欢听的讲。如他做直隶总督时,有年遭受瘟疫,辖下死了几万百姓,他竟在给朝廷的奏折上说,无一人死亡,百姓安居乐业。结果皇上高兴、老佛爷高兴,他自己也高兴。
  所以,写奏折说难就难,说易也易,只要拣读折人批折人喜欢听的话写,这个“最靠不住的东西”偏偏有人愿意看、愿意听、愿意信。而有人愿意看、愿意听、愿意信,正是奏折生存的“有机”土壤和奏折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
  值得警惕的是,封建帝制早已寿终正寝,但奏折并未随之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上世纪五十年代,“亩产稻谷几十万斤”的“现代奏折”漫天飞舞,大批量地见诸于报刊、广播和电视。尽管是弥天大谎,但毕竟有人信,且愿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