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中考】2012年中考语文,热点主题读与作—彰显中华文明素材.doc

2012年“直通中考”语文热点主题读与作彰显中华文明 主图解读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戏曲、建筑、饮食、服饰、历法、天文、阴阳五行、中医、珠玉陶瓷、三教九流中华文明已一脉相承5000多年了。

2011年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频频出现以文化为主题内容的阅读材料。如2011年山东济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子贡的语言艺术,2011江苏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等。这类主题的文章,不管体裁如何变换,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因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

美文赏读 一、问候 □东壁逸人 昨夜一场强风掠过,今早气温骤降。

郑大人文学院政教系的施教授穿上外罩,拿着教案,从家里出来,急速往教室赶。打着旋儿的风劈头盖脸地向施教授袭来,一股冷风使她打了个寒战,同时也提示她,这就是课前给同学们出的题目。

施教授把教案往讲台上一放,两只手搓了几下,稍微驱散了一下在外面行走带来的寒意,然后问“同学们,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最近与家里联系是什么时候谁先回答” “这算什么问题呀” “我天天跟家里联系。” 施教授又该抛砖引玉了。

听了施教授再平常不过的问题,同学们在下面议论起来。

施教授指着第一排的一个同学说“好,近水楼台,你先回答一下吧。” “就在今天早上,我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她说看到了郑州的天气预报,知道要降温了,嘱咐我加一件厚衣服。”那同学平淡地说。

施教授闻听此言,眼里溢出了晶莹的泪花,接着问“你有没有让你妈妈也加一件厚衣服呢。” 那位同学说“我没有说,不过,她知道加衣服的。” 施教授紧接着又问“那么,你知道不知道加衣服呢” 那位同学无言以对,脸慢慢地红了起来。

施教授深情地说“我请你马上给你父母发条短信,只要四个字‘天冷加衣’。” 马上,有数十位同学都掏出了手机,低头编辑短信,有的同学照样是泪花滚动,似乎还能够听到因激动引起的抽泣声。施教授被这个场面深深地感染着。

在多数人急于发短信的同时,施教授发现有为数不多的同学在手足无措地愣怔着。施教授踱到其中的一个同学跟前问“你怎么不发” 那个同学羞涩地低下了头“我没有手机。” 施教授随即掏出了自己的手机说“给,用我的。” “我我父母也没有手机,他们现在应该是,正在从山上往家背过冬的干柴。” 施教授红着眼,把头往上抬了几抬,泪才算没有落下来。

这一切都被团支部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待施教授回到讲台,团支部书记站起来说“施老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同学,向所有远在家乡的父母问好。” 施教授点了点头。

团支部书记说“同学们,请跟我一起向父母们问好。”闻听此言,同学们都刷地一下子站了起来,齐声喊道“父母亲好,天冷加衣,保重身体” 这齐刷刷的问候声飞出窗外,飘向四面八方。

施教授打了个向下的手势,让同学们坐下,开始了今天的讲课“今天我们上礼仪课,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1年第1期) 赏析 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古时候,大到帝王敬天拜地祭祖先,小到穿衣、戴帽、拄拐杖,中华民族都讲究着严格的礼仪。“五四”以来,礼仪文化在逐渐淡化,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人的礼仪方式不断地瓦解、革新着中华礼仪。当今校园内外,礼仪文化淡漠到一般人浑然不觉的境地了。选文中的施教授,为了增强学生对礼仪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在开讲“礼仪课”时,设计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导入环节问候父母。本文的开头和结尾,言语简练而笔力遒劲,自然环境的轻描淡写,人物行为的细节描写,都蕴涵着文化意义。

二、莫高窟(节选) □余秋雨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旋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了。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了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流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
终于有点灰暗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

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这些朦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颇觉劳累,像是赶了一次长途的旅人。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六十华里。我只不信,六十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赏析 本文立意明确作者想要追求一种超越宗教、道德的敦煌艺术之“美”。

莫高窟中所使用的文字是唯美而稍显绮丽多姿的,辞藻华丽而无雕琢的赘感,将静态的敦煌壁画用活的线条和气势舞动起来,既符合人与背景的内容,又赋予其横亘时空的强烈的生命意义与美学意义,人随画动,画从心转,幻境与当下交织,历史与色流共进,细致入微又磅礴挥洒,悄然无语而乐章交响。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莫高窟这一历史古迹一下子鲜活、灵动起来。动人的传说,有据可查的历史人物,以及窟内的塑像、壁画,都是那么的形象、生动、传神,仿佛在给我们讲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三、读书与翻书 □黄集伟 人生太短了,想偶遇更多睿智,翻比读在更贪婪更饕餮的同时,也更划算。

养生学里,专家们推荐给中老年人的饮食建议中有种吃法可简称为“羊吃草法”,意思就是少吃多餐。某日,当这个“羊吃草”建议在我记忆存盘里发出微弱回声的那个瞬间,我觉得所谓“羊吃草”进餐法,正好是对我读书习惯的一种比喻不是正襟危坐而是相反,不是沐浴焚香而是相反,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相反。我就是这么读书的不对,不是读书,是翻书。

在汉语口语表达习惯里,“读”书或“翻”书大致算近义词,意思挨得非常近。可仔细推敲,细微差别也还有。“读”书带有庄重、正式乃至煞有介事的意味,“翻”书却随意、随性,乃至随便。我曾反复测试过读、翻之别。至少在我,与其说我确曾读过点儿书,不如说我确曾翻过点儿书。

曾采访过读书杂志前任主编沈昌文先生。言谈中,他聊得最起劲儿的,也是读书。采访中,我第一次得知读书杂志的一个口号“你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以不读读书。”没想到,采访临结束,他忽然小声嘀咕“其实,我最想编的不是读书。”“那你喜欢编什么”“我最想编的那本杂志,是翻书。” 这当然是他的玩笑话。不过,这玩笑后来被我过度阐释为我自己不求甚解好高骛远翻书成瘾的一整套理论。顺着沈老师的玩笑,我甚至回忆起念书时郭预衡老师的一段妙论在回答中文系学生永远看不完各科老师开列的成千上万必读书的疑问时,郭老师说,全读当然办不到,可念书时,全翻一遍,我自己真正做到了这就好比别人给你介绍美女,坐在屋子里看美女简历与亲赴陶然亭、紫竹院相亲、聊聊天、扯扯淡、见一面,其别霄壤。

我曾把染满报纸油墨的黑手认真洗了三遍,然后再去阅读当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用上好稀罕蒙肯纸印制的阿城的大作常识与通识。可那种端庄起来的读与此后我歪腻在枕头上的翻完全不同。端庄里的阿城忽然就有了严师之范,而歪窝在沙发里翻阅的阿城则亲切平和,像一位老友。

我发现,拼死拼活忙完一礼拜,周末繁杂琐事之外,我最惬意的时光就是“羊吃草”式瞎翻。坐在那张“吱吱”响个不停的转椅上,从书架随便抽出一本书,随意翻到一页随意一目十行这种翻书有时还真看进去了,还真看懂了作者的深意,并顺便重温我从前在书页空白处所留的肤浅眉批、幼齿慨叹,可有时,这种翻书不过是在搭乘开回往昔的那趟地铁。

我翻出过不少夹在书里的购书小票,它们总会让我回忆起我与某本书生成缘分那一刹那的心慌或得意;
我翻出过不少夹在书里的碎纸片,旧报纸一角,乃至某本日记里撕下的一个单张,上面或写着一个不知何方的电话号码,或写着一些不着四六的闲言它们努力帮助我回忆我,努力帮助我否定我、嘲笑我、记忆我、赞美我,好像我现在已是一个失忆的人。

翻书之妙尽在这无穷无尽的走神儿之中。重温读过的书,检索遗漏的书,粗览新到手的书之类当然就是“翻书”的重要内容,可有时,那绝对偶然翻到的一章或一句,会忽然笼罩我前前后后一生。人生太短了,想偶遇更多睿智,翻比读在更贪婪更饕餮的同时,也更划算。这样的翻且不说值回书价,简直就是值回老命这是我的翻书之秘。

[选自时代青年(月读)2010年第11期] 赏析 饕餮,读音tāoti,是想象中的神秘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被视为贪欲的象征。学习文化,就要有点饕餮精神。本文是一篇随笔,作者倾诉的“翻”书心得,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异曲同工,两者简直是一曲跨接古今的优美和声。开篇和文末,作者一再感叹,“人生太短了,想偶遇更多睿智,翻比读在更贪婪更饕餮的同时,也更划算”。赏析本文,同学们可别忘记“羊吃草”式读书是一种提高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强化练兵 一、兔年说兔 □李湘涛 寅去卯来,玉兔登场。兔子外形独特,性情温和,体态乖巧,动作灵敏,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可爱善良的形象。有关兔子的成语典故、民间俗语乃至诗词歌赋很多,其中蕴涵着大量的知识

“兔子的耳朵听得远”。奇特的大耳朵可以说是兔子的标志性特征。兔子耳朵的面积占其身体表面积比例之大,在动物中实属罕见,从这儿可以想象兔子耳朵有多重要了。凭借着这对大耳朵,兔子的听觉十分灵敏,周围一有风吹草动,哪怕是很轻微的声音,也能被它捕捉到。它的耳朵可以向着它感兴趣的方向随意地灵活转动。当它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或者碰到一个没有见过的物体时,就会警惕地竖起双耳来仔细探听动静。相反,如果处在它认为是安全的环境中时,耳朵就会向下垂。此外,它的耳朵还布满着无数的毛细血管,当它体内的热量过大时,它的耳朵可以作为调节体温的散热器,竖立时可以散热,紧贴在脊背上时则可以保温。

“守株待兔”。兔子的眼睛很大,置于头的两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