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病学第二篇羊传染病精编版

医药资料推荐 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 影响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 免疫的基本知识 传染病的防制 . 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 一、传染与传染病的概念 所谓传染,就是病原微生物经一定的途径侵入动物机体后,以它固有的毒力侵害动物机体;
与此同时,动物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特殊刺激之后,立即动员它的全部防御力量,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在这种互相斗争的过程中,如果动物体的抵抗力弱,而病原微生物侵入的数量大,毒力又强,则病原微生物就能在动物机体的某些部位得以生长繁殖,毒害动物机体,使其产生程度不同的病理变化。如果传染过程继续发展下去,使动物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遭到破坏,表现出明显可见的临床症状时,就成了传染病。

二、病原微生物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衣原体、放线菌、真菌等引起的。微生物是微小的生物,大者有0.5~10多个nm如螺旋体,细菌,小者为20~332个nm如病毒。1μm等于千分之一mm;
1nm等于千分之一μm。也就是说,几百个甚至几千个以上的细菌排列起来,才有1mm那么长;
一万个或十万个左右的病毒排列起来,才有1mm那么长,足见其个体是非常小的。

微生物个体结构简单,为一种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但是,它们同样具有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凡是有动、植物生长的地方及其附近的空间,它们是无孔不入,到处都是。微生物的种类极其繁多。不过其中大部分是腐生性的,即所谓腐生性微生物,对动、植物没有致病性。还有一部分是寄生性的,即所谓寄生性微生物,对动、植物有致病性,也称之为病原微生物。羊的传染病就是其中某些病原微生物所引起来的。

现就几类有关微生物的主要特性简述如下,关于它们的超微结构及其它生物学特性,请参考有关书籍。

1.细菌 是羊传染病中最常碰到的一类病原。如炭疽、破伤风、羊肠毒血症、羊链球菌病及羔羊痢疾等,都是细菌引起的。细菌的个体是单细胞,以简单的分裂法进行繁殖。形态多样,有球菌、杆菌和弯杆菌。球菌中又有双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杆菌中又分单杆菌、链杆菌、球杆菌和棒状杆菌等图21。细菌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可见的菌落。细菌的个体只有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放大到1 000倍左右才可以看见。

细菌细胞的构造简单,分细胞壁、细胞浆和细胞核。细菌的细胞核是以弥散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浆中。有些细菌还可以形成鞭毛、荚膜、芽胞。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荚膜是细菌的一种毒力因素。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延续其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结构,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又可成为能生长繁殖的细菌。芽胞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强大的抵抗力,它们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多年。

图21 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不同形态 1. 葡萄球菌 2.链球菌 3.双球菌 4.肺炎双球菌带荚膜 5.大肠杆菌 6.结核杆菌 7.炭疽杆菌 Ⅰ.繁殖体 Ⅱ.带荚膜 Ⅲ.带芽胞 8.梭状芽胞杆菌 9.破伤风杆菌 10.弯杆菌 11.钩端螺旋体 12.放线菌 2.病毒菌 是比细菌更小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细菌不能通过的滤器,所以,又称为滤过性病毒。病毒在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到几千倍或几万倍以后才可以看见。病毒的个体为球形、卵圆形、蝌蚪形、砖形及哑铃状等。它们的结构简单,没有完备的细胞构造,不具备完整的酶系统,具有严格的寄生性和组织亲合性,不能在一般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因此,培养病毒一般是应用离体的活的组织细胞即组织培养、活的鸡胚,或者直接接种于易感动物。病毒的繁殖能力很强,传播迅速,对养羊业危害严重。羊口蹄疫、羊瘟、羊痘、羊口疮、羊传染性贫血及羊病毒性流产等均属病毒所引起。

3.支原体 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其大小为125~250nm。结构简单,形态不定,在其发育过程中常常可以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它们可以通过细菌滤器,可以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传染性无乳症的病原都属于这一类。

4.立克次氏体 也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呈多形性,有圆形、棒状、双球状、小球状及短杆状等。立克次氏体一般较细菌小,约0.3~0.6μm。它们是一类专性寄生性微生物,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繁殖。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病原就属于立克次氏体。

5.螺旋体 是细菌和原生动物之间的一类微生物。体形细长、柔韧、呈螺旋状弯曲。有寄生与腐生之分。病原螺旋体的大小一般为6~14μm 。羊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黄疸)就是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

6.衣原体 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衣原体只能在易感动物体细胞或在细胞培养上生长繁殖,在鸡胚卵黄囊,绒毛尿囊膜和尿囊腔以及鸡胚组织的细胞培养中生长良好,这些特性很象病毒。但对一些化学药物和抗生素敏感又很象细菌。致病的衣原体可引起流产或肺炎等病。

7.放线菌 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一类微生物。有细而分枝的菌丝(直径约1μm)组成,菌丝不分隔而有分枝,没有明显的细胞核。由空中菌丝形成孢子或菌丝断裂成分裂子而繁殖,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初似细菌,以后真菌,菌丝深深陷入培养基中,在感染的机体内多形成颗粒状固块,叫菌块功“硫磺小粒”。菌块的中央为盘曲的革兰氏阳性染色菌丝,边缘为杆状放射式排列的革兰氏阴性菌丝,所以整个菌丝呈菊花状。放线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大多数为非致病性腐物寄生菌。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致病菌如牛放线菌,可引起牛、羊放线菌病。

8.真菌 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现已发现的有10万余种,其中有百余种可引起人类和畜禽的真菌病或真菌中毒病,称为病原真菌(pathogenic fungi)。根据致病作用的不同,将病原真菌分为两类一类为真菌病的病原,如引起钱癣的皮霉菌;
另一类是真菌毒素中毒病的病原,如引起黑斑病甘薯中毒的如甘薯长喙壳菌。还有少数真菌,兼具感染性和产毒性,如绵羊感染的烟曲毒可引起肺炎,但污染饲料则产生毒素而引起中毒病。

传染病的流行 一种传染病的完整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来源、传播因素传递因素和易感家畜三个环节构成的。

一、 传染来源 经验证明,患传染病的病畜是最主要的传染来源,其次是没有临床症状或恢复期的带菌毒者,再次为死于传染病的家畜尸体。因为病原微生物在这些畜体内存在和繁殖,而且能够以此为来源,传染其他易感的健羊,使其发生相同的传染病。如果没有这个环节,传染病就失去了流行的起码条件。

患传染病的病羊及其带菌毒者,能够从粪、尿、唾液、鼻涕、眼泪、眼眵、奶、血、脓、生殖道分泌物和皮痂、皮屑等排出病菌图2--2。如果是多种家畜共患的传染病,当然其他病畜和带菌毒者也可以成为羊只发生传染病的传染来源。

图22 病原由病羊机体和带菌毒者排出的途径 二、传播因素 传播因素是指将病原由病羊传给健羊所需要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传染方式和传染门户两个方面 一传染方式 将病原由病羊传染给健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接触传染,大多数是通过咬伤或交配而传染的。如狂犬病,必须有疯狗咬伤才能发生,绵羊传染性阴道炎就是通过自由交配而传染的。另一种是间接传染,通过媒介物而传染的。如通过饲料、饮水、土壤、空气、畜产品未经严格检查的肉、乳、皮、毛、肠衣等、吸血昆虫、老鼠及护理用具等引起传染。

大多数传染病都是通过间接传染方式,直接传染方式比较少见。

二传染门户 就是病原侵入健羊体内的地点,也叫传染途径图23,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 1.皮肤 皮肤上轻微的损伤,甚至昆虫的咬伤,都能成为发生传染的条件。如气肿疽、假结核等。

2.黏膜 未损伤的黏膜就可以成为某些疾病的传染途径。若黏膜损伤,就成为更加有利的传入门户。

3.消化道 大多数传染病,都可随着采食或饮水把病原带入消化道。例如结核,副结核及布氏杆菌病等。

4.呼吸道 如羊痘、结核及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都可通过呼吸道发生传染。

5.泌尿生殖道 如绵羊传染性阴道炎就可通过生殖道传染。

图23 传染方式和传染门户 三、易感羊只 有了前两个环节,如果还没有易感的羊,传染病仍然不可能发生流行。只有在有了传染来源和传播因素传递因素,同时又有易感羊只存在,才算具备了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一条锁链。如果切断其中某一个环节,锁链即发生断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即被制止。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对传染病进行防制和扑灭的。例如施行隔离和封镇,就是为了切断传染来源;
进行消毒、毁尸、灭鼠、灭蚊等,就是为了切断传播因素的传递作用,使传染病失去传播的媒介物和传染途径;
施行预防注射,就是为了使易感羊只获得免疫力,变成无感受性,使病的传染没有对象。从理论上讲,切断上述锁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中断和制止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可是,在兽医实践中,为了迅速制止传染病的流行和尽快干净地扑灭传染病,通常都是采取综合措施,对所有三个环节同时发动积极的全面的攻势。

免疫的基本知识 机体的免疫反应作为一种适应性的反应,已有四亿多年的进化历史。人类在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免疫反应的认识。

许多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在天花和鼠疫等疫病流行时,得过该病而恢复了健康的人,免除了再次感染的危险,而且常常由这种有了免疫力的人去护理患者。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接种人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到1789年,英国的爱德华詹纳才提出了用牛痘接种的方法来预防天花。以后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微生物的识别,以及巴斯德免疫学说的出现,才给了解“免疫性”建立了可靠的基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免疫学几乎是专门研究有关传染病的问题,但是随着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免疫化学和免疫生物学的进展,对于免疫学的认识也更加前进了。目前免疫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并且与许多有关的学科交织在一起,发展了许多分枝学科,例如免疫遗传学、免疫生物学、免疫化学、免疫生理学、免疫病理学、免疫药理学、临床免疫学、血液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等等。

无论从种系发生上,还是从个体发生上,都应当把免疫反应看成是整个机体对异体物质和“自身”物质的刺激产生的种种反应。免疫反应有先天性的和获得性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之分。由于免疫反应是机体与内外环境相互斗争的产物,其结果与其他事物一样,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免疫反应可能是有利的,如可以保护机体不受再次感染;
但也可能是有害的,如产生超敏感反应或者自身免疫性。

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免疫反应,了解免疫基本知识,用其利而去其弊,把它应用于羊病防治方面。

一、先天性免疫 一个健康动物机体通过遗传,生来就存在着一些有效的防御机制,以保护自身不受外界环境中有害微生物的侵袭。这就是先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不依赖于以前是否接触过任何特殊的微生物,它在有效地对抗多种传染因子的意义上来说,是属于非特异性的。

先天性免疫机理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皮肤和黏膜的机械屏障及其表面的分泌物 动物身体完整的皮肤和黏膜能有效地阻挡非病原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加强了它的屏障作用。呼吸道黏膜湿润的表面起着一种诱捕机制作用,能黏附随空气带入的微粒和微生物,并配合纤毛的作用,以清除这些外来的物质。酸性的胃液可以消灭随食物进入的微生物。此外,鼻腔分泌物和唾液中的黏多糖能灭活某些病毒,眼泪中的溶菌酶可以破坏革兰氏阳性细菌,皮肤的皮脂分泌物和汗液含有杀灭细菌和杀死真菌的脂肪酸。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有效的防御机制,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二组织和体液的杀菌物质 1.溶菌酶 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碱性蛋白质,以相当高的浓度存在于多形核白细胞中,也存在于除脑脊髓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