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 济南冶金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怎么样

  摘要:本文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冶金和化工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了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的现状及必要性。根据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建设的目标,提出了教材建设的具体措施。编写的教材经教学实践检验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建设;冶金化工设备;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98-03
  冶金化工过程及设备或化工原理与有色冶金炉或冶金炉课程在传统的有色冶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在国内外均是有色冶金工程专业必修的两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它们共同构成了有色冶金专业基础课的“两大支柱”。两门课自开设以来,在培养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有色冶金单元操作和热工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特别是在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有关各种有色冶金单元操作与热工工程问题能力(如强化生产,提高设备生产能力和效率,降低生产费用,新技术的开发和科研、设计等方面的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冶金化工设备课程建设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往冶金化工过程及设备或化工原理与有色冶金炉或冶金炉课课程的设置逐渐暴露出以下缺陷:
  1.两门课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原理,这部分内容在两门课程中均有讲授,由于两门课独立自成体系属不同专业的领域,且分别由隶属不同教研室不同专业毕业的教师或同教研室不同专业毕业的教师授课,内容很难做到统一精选,造成同一内容在两门课中交叉重复,占用学时数较多,因而学生不能学深和学透。
  2.部分内容与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相重复。
  3.冶金反应设备的设计过分强调经验与反应器的理论相脱离。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国内各高校本着理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1、2],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以便增加新内容,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教育的宗旨,先后将两门课整合成了冶金设备或冶金化工设备一门课。
  二、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整合后,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若采用原两本旧教材进行教学,则存在以下几个重大缺陷[3]:(1)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若采用原两本旧教材进行教学,存在相同内容上篇幅的浪费,即原两本教材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相同或属同基础不同对象或属同对象不同内容深度的内容,因此存在篇幅上的较大浪费;(2)对同类问题的叙述方法,着重的对象和同一物理量所用符号不一样,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混乱;(3)由于原两门课的教材各自成独立体系属不同专业的领域,由两位不同专业毕业的教师采用两套教材授课很难做到内容统一精选,完全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4)部分内容陈旧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需更新、补充和加强;(5)缺少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工业设备防腐知识和防腐材料及选择的内容。为了满足课程整合后教学上的需要,填补整合后课程在教材上的空白,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的建设势在必行。
  三、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建设的具体措施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育思想和课程内容设置和体系的具体体现[4、5]。由于新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有了较大的变化,传统课程体系下课程的教材已不再适应,因此,必须有一本与新课程体系内容相适应新的好的教材与课程相配套[6]。一个好的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如果缺少一本好的相应配套教材就不能说是一项好的成功的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因此,课程成功整合的关键在于与之配套的新教材的建设[7]。
  针对原两门课教材存在的缺陷和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提出的要求,本着宽专业厚基础,突出工程计算、工程应用和设备选型,剔除陈旧内容,反映新成就,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精减学时数与避免重复的宗旨[8],我们进行了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的建设。建设的目标是将原《冶金化工过程及设备》或《化工原理》与《有色冶金炉》或《冶金炉》两本教材融合与整合成一本既能满足有色冶金专业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学需要和要求,又能适合其他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为此,我们在教材的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9]:(1)对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首先我们将原两门课程教材的内容按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了优化组合,将与其他课程结合更紧密的内容从原教材中分离出来放至更适合的课程去讲授,例如将换热器设计、炉子的结构和设计等内容放到了课程设计中,这样不但理顺了内容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组合,还使教材内容重点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对内容增、减并举。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传统课程体系下课程设置的部分内容已陈旧过时,我们对此进行了删除和更新,对涉及较少和超出教学大纲的内容也进行了删除。另外我们增加了一些能够反映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和能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内容;增加了一些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生产实际经验知识。增加的内容突出了一个新字和工程应用以及能力的培养。(3)对优化、增减后的内容进行合同存异。我们对经过优化组合和增减后的内容最后进行了合同存异。所谓合同存异就是把原来两门课程教材中重复的内容或理论基础相同而研究对象不同或理论深度不同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保留原两门课程教材中不同的内容和相同内容中的不同部分,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教材内容设置上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避免重复。(4)保留和增加与其他专业化工原理课程要求相同的内容。
  由于在新教材的建设上我们采取了以上方法,因而使建设成的教材,其包含的内容虽多但不庞大,虽杂但不乱,这就为课程的成功整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建设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教材初步建设成后经试用和重新修改并命名为化工过程及设备,后于2003年初由冶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具有以下特色:
  1.打破了原两教材各自的体系,构筑了一个新的教材体系。原两教材独立自成体系,新建设的教材打破了原教材的体系,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优化组合、更新和补充,理顺了原各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组成了新教材自身的新体系。   2.统一了原属不同专业领域的两教材的相关内容。在新建设的教材中对原两教材中相同的内容进行了统一整合,并对同一概念的表述和同一物理量所用符号进行了统一,使新建设的教材的内容更加紧凑,结构更加合理,条理性和系统性更强。
  3.突出了工程计算、设备选型和知识的工程应用的主线。教材中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的。为此,我们在教材中增加了知识在工程上实际应用的内容,补充了一些对工程设计计算有用的经验数据,使理论和实际,一般与个别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拉近了学生和实际工作的距离。
  4.剔除了陈旧和实际中涉及较少和超出教学大纲的内容,补充了新内容,恰当地反映了本学科的一些新成果。如将原教材中介绍旧型号泵的内容更新成了介绍新型号泵的内容,删除了射流的内容;又如编入了湍流下不用试差法求λ的最新简单计算式和用气体辐射网络单元法推导火焰炉内辐射传热的公式的内容等。
  5.教材内容的安排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将原有的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内容和冶金炉的设计计算内容放在了课程设计的教材中进行讲授,把塔设备结构内容放在了形象直观的电化教学的教材中讲授。这就增强了课程的条理性和系统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6.教材中涉及的物理量名称、单位、设备型号等采用了新的国家标准。为了走向世界,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原有的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标准进行了更新。由于原两教材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编写的,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国家标准已过时,已有新的替代标准,新教材采用了新的国家标准。
  7.在保证不降低原有的质量和要求下,新教材篇幅和教学时数有较大的减少。原两教材字数合计有一百来万,新教材内容叙述简洁明了、准确,字数只有六十来万,篇幅减少了三分之一多,教学时数由原来两门课的110学时减少到整合后的78学时。
  8.拓宽了教材的使用面。教材在编写内容时考虑了相近专业的要求,使相近专业能各取所需。因此,新教材不仅适用于冶金工程的教学需要,也可作为其他相近专业(如化工、环境、无机材料等专业)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
  9.填补了课程整合后在教材上的空白。教材先后获得了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省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家级再版教材。再版后的教材更名为有色冶金化工过程原理及设备,并获得江西省第四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五、结语
  经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冶金化工设备课程教材的建设是成功而有效的。
  实践表明,通过教材的建设,理顺了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内容;优化了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避免了教材中和教学上内容的重复;减少了教学时数;构筑了内容更加紧凑,结构更加合理,条理性、系统性和通用性更加强的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教材的建设,还达到了我校多专业相近课程教材统一的目的(新教材不仅可作为冶金工程专业原两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冶金化工程及设备与有色冶金炉整合成冶金化工设备课程后的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我校其他相近专业化工原理课程的教材)。由于具备了这些特性,该教材自建设成以来先后被我校冶金、稀土、化工、无机材料、环境和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的教学所采用,同时也被国内其他一些学校作为学生或教师教学用书使用,被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和贵阳镁铝设计院等科研、设计院所的科研设计人员等所采用或引用。
  参考文献:
  [1]吕小艳,项蓓丽,文衍宣.实施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高教论坛,2012,(11).
  [2]刘艳.从现代教学观看高校教材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3]卜正学.课程与教材关系浅析[J].求实,2008,(2).
  [4]陈立德.论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建设[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7,21(1).
  [5]邸凯辉,张雅楠.论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学观[J].教育探索,2007,(9).
  [6]孙京新,褚庆环,李鹏.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立体化教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
  [7]郭彤,陈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上).
  [8]赵庆华,赵姝.关于普通高校教材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
  [9]何建峰.浅谈加强高校教材管理的一些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作者简介:郭年祥(1956-),男,江西赣州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冶金化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