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国者先素质起来?:中国人出国没素质

  中国外交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明确了驻外领事官员的职责,并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指南》提醒我国公民出国时的“注意事项”,如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等。
  关于中国公民出境后的表现与素质,国内外媒体已多有曝光与关注。但要劳动外交部不避其烦地拟定这样一个“出国须知”或“五讲四美手册”,却是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看来,国人在境外的表现问题,已经多少有些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地步了。我们常常说国家形象是软实力,外交部这样一番提醒,倒也是一种印证。
  但是我又不免以为,除了那些有关人身安全保护的提醒之外,外交部这样一番殷殷劝导,难免总要落入“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俗窠。以“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为例,对那些手中有权、兜里有钱的人,或是习惯了呵斥、乐于张扬、总爱用嗓门突出自己的人来说,要让他们做到“低调”,怕是很难的。其他诸如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遵守当地法律规定,注意交通安全云云,也大抵如是,也都是可以从习惯、文化、心理乃至潜规则去梳理的。其中最让人感慨的则是这样一句提醒: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循正当途径解决,不要采取贿赂等不合法方式,以免问题复杂化。在“有钱好办事”的惯性思维之下,这样的做法难道不是一种潜规则发作?
  要改变一种习惯总是很难的,而真正重要的问题其实在于,我们不可能指望让出国者先文明起来,素质起来,形象起来。前段时间人们曾讨论为什么一些跨国公司在其本土奉公守法,而一旦到了中国,却变得和国内企业一样的嘴脸,行贿、偷税、超标排污、违法用工……莫不中国特色化。但这到底是有区别的,那些在华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得入乡随俗,势必得到染缸里浸淫一番,而出国者则大多是浮光掠影,“走过路过”,因此存在本质区别。更重要的是,从文化的劣根性而言,人们自动迎合一些相对低层次的文化,总比附和高层次的文化更容易一些。
  那些出国者的不文明表现,哪一样在国内是稀罕之物?必须先有整个国家的素质与文明,才有出国者的素质与文明。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关系。因此,这样的一个文明工程,不可能从出国者做起,同时也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改变一种行为习惯也许是容易的,但要从法治的、道德的、人文的层面,来达到文明与素质的目的,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采取贿赂的方式维护合法权益的做法以及“有钱好办事”的想法,固然是一种惯性思维,但与此同时它未必不是屈服于强大的现实索求的结果,而其背后则有着一种司法不公、钱权交易的阴影。这种陋习是这样的强大,也足以回答为何在华企业纷纷合其流而同其污的原因。
  我们这样一个向以文明古国、文明大国而自豪的国度,却必须开始重新从“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文明常识学起,这并不是文化的吊诡,而是中国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断裂。现代文明是以法治、道德为底线的文明存在。显然,这不是外交部一纸“注意事项”就能完成的历史使命。
  
  [何影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