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类的居住地【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人类居住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比较,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通过自主选择、分组合作、交流体验等活动,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案例探究活动、“分组探访传统民居”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聚落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视频展示,感受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进而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视频展示大量景观图和世界各地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教学难点: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见证,因而,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渗透正确的人地观。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充分挖掘初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阵地,设计了三大板块: 

活动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家园。通过说明选择的理由,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自然环境的诸多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影响着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活动2:走进聚落,探访传统民居。──以传统民居为例,初步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3: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以赣榆乡村景观与连云港市区景观作比,走进生活中的地理,感受、描述城乡景观的差异。 

教学过程:

以“自然风光”视频导入:

展示:热带雨林、沙漠、高山、平原、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学生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环境的差异。

师: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居住地──聚落。在今天的40分钟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打出本课课题)

师: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哪儿是我们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一、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生:多选择乙地,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略)。 

师:板书学生选择的理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土壤等。为什么大家不在甲地或乙地安家呢? 

生: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 

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读图分析:早期的世界文明有著名的四大发祥地,其中有三大发祥地在亚洲,图中绿色的区域就是这三大文明发祥地。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人类的居住地 相关文章:
  •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 海陆变迁
  • 第二节 南亚
  • 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第11章 中 亚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五节    美国
  • 极地地区,
  • 第八课 发展中国家
  • 查看更多>>

    七年级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