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xx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状况及对策论文范本】 新农村建设工作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任务最艰巨,也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面临的最大难题。建设新农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安宁、社会和谐的政治问题。因此,针对我县农村实际,如何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共同繁荣,已成为乡政府工作人员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制约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三个方面对此作了综述,希望能对镇原县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
科学发展观;
农民素质;
对策

一、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因素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兴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仍然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更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因素。

(一)科学界定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体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个“新”,突出表现在能够让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城里人一同享受现代文明进步成果,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改进农民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主要是:

1.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农业土地质量保持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优化。

2.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是直接服务于农民生活,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和人居环境,美化村庄风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物质文明进步水平,促进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村庄安全建设、广播电视电话网络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

3.农村服务性基础设施。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是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改善农民生存和发展条件、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社会覆盖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品质和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服务性物质技术条件。它主要包括:农村交通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农村电力电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等。

(二)我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主要方面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目前,临泾镇全镇粮田面积8万亩小于耕地面积2.7万亩,约占的33.8%,还没有农业灌溉。二是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的同时,质量下降。农户经营规模小,地块细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8%,较低于其他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

2.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依然落后。一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我镇目前还有5%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7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80%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垃圾随处丢放。二是农民生活燃料结构不合理。在农村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秸秆占65%,薪柴占25%,两者合计比例高达90%,一直是大部分我镇各区域内生活燃料的主体,而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还非常低。

3.农村经济服务设施亟待健全。一是农村道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低,覆盖能力和技术状况都面临相当大的压力,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农村公路晴通雨阻,抗灾能力低,路况差的问题比较普遍。二是农产品安全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近几年来,全乡粮食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9%、23%和6%,造成粮食减产较大。三是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尚不能为广大农村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农村显得无可奈何。

4.生产方式相对滞后。我县农村劳动者素质低,劳动工具简陋,缺乏科学管理,农民收入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障碍。农村缺乏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经济结构简单,农业经济比重大,非农业经济极不发达,二元经济极高,非农化、市场化等程度低,农村整体发展速度较慢。我县是贫困县,gdp少,财政收入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比重大,很难有积累资金投入经济和社会建设中,这些因素极大地约束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人口素质不容乐观。专家研究认为人口素质状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我县人口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由于经济和观念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生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受教育年限低于7年。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西部地区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一般在30%左右,西藏高达51%,呈现海拔越高,人口素质越低现象。西部民族地区多为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多发区,人的身体素质也偏低。人口素质低,人才奇缺,科技运用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个着力点

(一)着力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切实尊重和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再次,这是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支持和帮助。只有把农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二)着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三)着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有的地方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注意城乡统筹,城市和农村各搞各的,其结果是虽然城市发展较快,但农村发展滞后且乡村建设散乱无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最终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2.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要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

3.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这些年来农民收入之所以保持较快的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外来务工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从事非农产业和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工就业。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相关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欠账太多,目前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尤其要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力度。为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必须做好规划、留好接口、逐步靠拢,一待条件成熟,就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运作。

5.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要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改变一些地方政府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和对策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农民价值观念的变革

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从农民生活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农民听得进、做得到。通过教育,使农民群众分清是非、善恶,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素养。引导广大农民把道德规范、道德原则转化为道德实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不断改变传统的、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种陈规陋习,自觉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改变传统思想,培养农民自身的创业精神

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新村运动的实质和精髓是农民自发的“致富运动”,农民发自内心的声音是“干!就能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当对教育培训抱有主动的态度,为了能增收致富、改变面貌、改善生活,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要发扬主人翁精神为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言献策,提建议、提要求、出主意。通过加强学习、主动学习,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就业适应性,具备在农业与非农职业间的转换能力,诚实守信,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乐于接受并能够较好地适应变革。

3、增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由出生地管理为主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转变,把城镇工作的农民转为市民,把在区政府驻地、乡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均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劳务体系,减少劳动力的务工成本,帮助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判断,减少盲目流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素质提高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加大各级政府要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个农民的孩子,都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农民为目标,进—步调整农村办学方向,实行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素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在投资主体方面,建立多元投资体系,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化,提高经费投资收益率。在农村职业教育的体系设置方面,对于农村现有从业人员,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能培训;
对于高中毕业生,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在农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民分工分业相衔接的机制,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总体素质提高了,就业途径就会多起来,收入水平就会高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四、对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统筹约束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如此。规划搞不好,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要加强各有关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单打一,避免一些工作的重复、浪费。

(二)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激发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尽可能地寻求到国家明确支持,综合财力、技术条件可行,农民愿望强烈、能力许可这样一个结合点。为此,要广泛听取民意,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组织和引导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

(三)明确职责积极推进,精心组织有效实施。职责划分主要是明确划分政府、乡村组织、政府职能部门与其他机构的职责。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得不好,就会形成各方喊起来重要、落实起来却谁都不负责的尴尬局面。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搞好规划、制定政策,抓好试点示范,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宏观指导与管理。乡政府要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要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并作为行政村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巨额资金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5~10年时间,需投资巨额建设资金。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及资金筹集是一个突出的难题。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一)要规范和稳定中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比例。中央财政用于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从目前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提高到3%,并最终能稳定在5%以上,且中央财政的该项资金投入要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财力持续增长相适应,不断增加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把投资重点放在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并对全社会发挥引导作用。

(二)要进一步明确镇政府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承担的主要责任。我镇要把资金的重点向行政村倾斜。要在较大幅度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确保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规模,不断拓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

(三)要进一步整合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性投入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前,中央政府部门直接和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有近20多个部门;
县级政府分配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也有10多个。各种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致使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重复。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必须重视并切实解决各种政府支农投资协调整合问题。各级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财力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要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工程。实行省管县体制,就是为了发挥城市的带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县带乡,县帮乡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大省市财政性资金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特别是工业企业,帮扶农村,增强都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农工共同繁荣的局面。为促进工业资金向农村实施投资,要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明确的优惠政策。

(五)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各类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注重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在信贷方面给予低息、贴息等优惠支持,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配合、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引导和支持他们投资、投劳、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年2月21日。

3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6期。

4杜平主.西部淘金[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