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与“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doc

“扶”与“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教数学,犹如教孩子走路,有时应先扶后放,有时应扶放结合。这里的“扶”是指教师的精讲巧引,“放”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注重“扶”又敢于“放”,“扶”中有“放”,“放”中辅“扶”,这样巧妙的运用,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一、 教师精讲巧引扶 如果教材中首次出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那么对于教师是非讲不可的内容,教师应立足于讲解和引导,也就是“扶”,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扶着学生自学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吗“8吨的1/100等于8/100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当学生从课本中找不出现成的答案,通过思考仍不能把道理说清楚时,教师在抓住“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带有计量单位”进行引导,并围绕“倍数”这个关键词语,百分数的概念很快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接着再出示一组辩析题(1)因为30/10030℅,所以30/100与30℅所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
(2)11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表示这样的115份;
(3)每袋大米重9℅吨;
(4)因为7℅这个分数的右面不带计量单位,所以7℅是百分数。通过辩析,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百分数的内涵和外延,使百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具体化。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既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益,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 以旧启新,激思引渡扶放结合 数学知识结构十分严密,新旧知识环环扣紧,在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学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与旧知识紧密联系的新知识时,应有扶有放,扶放结合。如“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例3把3 /4、1/6化成百分数,教学时,可先出示两道过渡题辅助学生思考(1)把分数4/5、2./3、3 /20化成小数;
(2)把小数0.8、0.667、0.15化成百分数。这是学生刚学过的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如下板书4/50.8、 0.8 80℅;
2/3≈0.667、0.66766.7℅;
3 /200.15、0.1515℅。紧接着出示例3并引导学生找出,例题与过渡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基本懂得了解题思路。这时“放”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立即鼓励学生独立试做。这就是先扶后放的教学。又如“三位数乘多位数”的例1计算236152.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运用迁移和类推就能悟出计算方法,所以新课开始后,可先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先试一试,并说出算理。然后,针对少部分后进生的思维还处于模仿阶段,对例题的算理仍存有模糊或错误认识,及时公布尝试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例,在全班展开讨论,使他们在思考、争论和说理中真正懂得新知识中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数表示几个百,其末位应写在百位上、从而订正错例。让学生真正掌握三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这就是先放后扶的教学方法。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化讲为学、训练智能放 心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应化讲为学,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其在主动的探索中发展智能。也就是“放”。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可以让学生各自取出书本,练习本等物体,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它们的面,指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再让学生用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议一议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概念。这样,学生在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不仅知识、能力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也培养了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能巧妙地运用“扶”与“放”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探索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