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六国论》校本作业

六国论校本作业 【课文基础知识】 一、重点实词 1.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一词多义 兵(1)非兵不利( ) (2)斯用兵之效也( ) (3)而秦兵又至矣( ) 故(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得(1)此言得之( ) (2)诚不得已( ) (3)较秦之所得( ) 为(1)邯郸为郡( ) (2)至丹以荆卿为计(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亡(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 终(1)终继五国迁灭( )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暴(1)暴秦之欲无厌( ) (2)暴霜露( ) 始(1)始速祸焉( )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向(1)并力西向( )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势(1)其势弱于秦( )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哉 3.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3)可谓智力孤危( )(4)后击赵者再( ) (5)其实百倍( ) (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7)刺客不行( ) (8)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4.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 )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3)义不赂秦( )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5)不能独完( ) (6)李牧连却之( ) (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二、重点虚词 之(1)秦以攻取之外(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3)子孙视之不甚惜( )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5)此言得之( ) (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8)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 ) (2)秦以攻取之外( ) (3)举以予人( ) (4)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三、重点句子 1.判断句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2)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 2.被动句 (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 (3)洎牧以谗诛。

译文 3.倒装句 (1)赵尝五战于秦。

译文 (2)其势弱于秦。

译文 4.省略句 (1)举以予人。

译文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文 (3)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译文 【备考题】 1.给加点字注音 (1)胜负之数( ) (2)洎牧以谗诛( ) (3)当与秦相较( ) (4)暴霜露( ) (5)日削月割 ( ) (6)食之不得下咽( )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 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里 /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思厥先祖父 B.然后得一夕安寝 / 可谓智力孤危 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比较下列“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赢而不助五国 /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赂秦而力亏 / 三败而二胜 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你如何看待苏洵的观点。

6.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i)/ 暴霜露(bo) B.思厥先祖父(ju)/ 胜负之数(sh) C.弊在赂秦(l)/ 为国者(wi) D.不得下咽(yn)/ 洎牧以谗诛(z)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0.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11.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则秦之所大欲 14.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6.“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17.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18.句子翻译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始速祸焉。

(7)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7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以阴助其急( )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 20.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