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八校高二历史期末联考试,1.doc

安徽省宣城市八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试卷卷 (含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工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第II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③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 承认和信奉仁义之道 C.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孟子和董仲舒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正确;
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排除D。

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
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 墨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儒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的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但是这在战国纷争时代,确属“逆势而动。故选A项。

3.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 A. “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 B. 公羊传成书最早最可信 C. 史记记载最详细最可信 D. 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最可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孔子诞辰的记载,既要考究公羊传、史记等史学记载,同时要关注历史文物,要多重史料互证,故A项正确;
公羊传是史学记载,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以成书时间最早,就能推断出说法最可信,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
史记属于史学记载,但不能以记载内容最详细来作为推理的论据,说法可信与否,关键是看史料是否真实,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排除D。

4.王良曾师从王阳明,创立了泰州学派。他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
“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泰州学派与心学无关联性 B. 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不具相似性 C. 泰州学派背离了传统儒学 D. “百姓日用”是检验“道”的参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体现了王艮认为“道”并不是深不可测的神秘东西,而是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
“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体现了百姓日用即为道,“百姓日用”是检验“道”的参照,体现了儒学的世俗化的思想,是对儒学批判地继承,故D项正确,B项排除;
材料“王艮曾师从王阳明”说明A项排除;
王艮肯定儒学世俗化,没有体现反对儒学异端,故C项错误。

5.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答案】C 【解析】经世致用指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
材料阐发了儒家的为君之道和为臣子之道,故选C;
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D。

6.“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材料意在说明智者们 A. 适应社会需要且实用效能高 B. 过分追求功利而忽视道德 C. 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D. 否定绝对权威和敢于创新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中可以看出,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却忽视道德,过分追求功利而忽视道德,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智者运动缺陷,故A项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出人的地位,故C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到否定权威,故D项排除。

7.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 A. 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 B. 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 C. 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 D.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化“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结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相关所学可知,这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蕴含着世俗的人文精神,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圣像画的变化体现的是“神”所具备的人性光芒,没有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
C选项错误,宗教画仍以宗教元素为题材,人文主义者并未否定宗教的神圣地位;
D选项错误,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并非宗教改革的成果。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8.“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 天赋人权说 B. 分权制衡说 C. 三权分立说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材料“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如果政府实行暴政,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故D项正确;
天赋人权说宣扬人生而享有生存、自由、追求财产和幸福等权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分权制衡说主张国家权力应当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去行使,以保持国家权力间的平衡状态,故B项错误;
一般而言,三权分立制度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排除C。

9.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据此可以推知 A. 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 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 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D. 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统计表时间“14751600年”的变化,可以看出左图的新教大学1519年宗教改革后实线的世俗专业修读迅速增加,而虚线的神学专业则迅速降低;
右图的天主教大学从整体上世俗专业修读也远高于虚线的神学专业,由此可知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故D项正确;
材料只有德国变化,无法体现是否最显著,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与学生的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
材料只涉及学生选择专业,无法得出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故C项排除。

10.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 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 西方火炮的传人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 火药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之一 【答案】D 【解析】材料“忽放一霹雳砲金军大败”反映了火药影响了战争胜败,故D项正确;
南宋时期中国并未进入热兵器时代,仍然以冷兵器为主,故A项错误;
火药技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战争,不是南宋,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火炮由西方传入中国,故C项错误。

11.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佚名的交阻外域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竺法维的佛国记等。这反映了当时 A. 对外交流促进知识结构更新 B. 造纸术促进了书籍的流传 C. 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 D. 经济发展推动对外交流兴盛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佚名的交阯外域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竺法维的佛国记”可以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介绍外国的著作,这体现了对外交流促进了知识结构的更新,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所述与造纸术无关,故B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故C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流兴盛,故D项排除。

12.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
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人书画消费行列;
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A. 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B. 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C.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 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富农阶层和平民为了成为上层身份而加入书画的消费行列,这是抬高自己身份的一种手段,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到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故A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文人画的地位,故C项排除;
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仍然存在,故D项说法错误。

13.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被解破的标志是 A. 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 D. 瓦特改良蒸汽机 【答案】C 【解析】材料“水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会升起落下”中的这些现象均与万有引力有关,最早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的科学家是牛顿,他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故C项正确;
哥白尼“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的成就,无法解释材料中现象,故A项排除;
达尔文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故B项排除;
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对牛顿力学的应用,故D项排除。

14.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
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
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 A. 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 B. 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 C. 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D. 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 【答案】D 【解析】材料“洋务派的义利观实现富国强国”说明这些义利观旨在富国强国,故A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故B项错误;
材料中洋务派的义利观反映了传统义利观发展到近代社会的重要转变,故C项表述错误。材料中洋务派的义利观是将自强求富的观念与救亡图存的目的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故D项正确。

15.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