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主义雕塑的新契机.docx

写实主义雕塑的新契机 关系民族危亡的生死大搏斗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中国的写实主义雕塑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美术革命后,中国的美术界出现了几种创作倾向写实主义倾向、表现主义倾向以及形式主义倾向。三种创作倾向的代表艺术家在各自的美术理念下进行创作,并取得了相应的艺术成果,丰富了战前的美术。抗战爆发后,艺术的政治宣传作用日趋重要,如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抗战服务,成了压倒一切的创作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宣传必须考虑的问题。这时候醉心于西方现代艺术、以在画室中研究纯艺术美感的表现主义、形式主义创作倾向不再被大众接受,遭到批评家的批评。相反,写实主义创作却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徐悲鸿在留学回国后,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本的艺术家形象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艺术舞台上,同其他拥有文化艺术权利的艺术家诸如刘海粟等人竞争宣传倡导写实主义的阵地,尽管步履蹒跚,但因为美术革命以来,康梁、陈独秀等主张美术革命的先行者都力主西方的写实主义,所以在中国美术界推行写实主义,是有“传统基础的”。陈独秀认为,要实现“革王画的命”的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采用西方写实手法和精神若要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家也必须采用写实主义,才能够采古人的技术,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窠臼。徐悲鸿回国后对刘海粟的批判,以及坚决地批判“非写实”的艺术创作,批评现代主义创作,甚至言词激烈,称这些作品是“无耻之作”。为了表示厌恶,将西方现代主义大师马蒂斯故意唤作“马蹄死”,虽然他为此背上学院主义的骂名,但是他的反对和争夺成就了他作为写实主义倡导者权威的事实。

徐悲鸿坚定的教育理想就是写实主义,这与他八年的留法教育有关。他在20世纪20年代归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18年的教育生涯、北平艺专授教中筚路蓝缕,终于建立和完善了写实思想的体系。徐悲鸿倡导写实主义的初衷,就是对民族对国家的忧虑,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艺术教育来拯救中国的绘画。

对于雕塑界,应注意的一个环节是,当时留学海外归来的雕塑家几乎都学习的是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其中三十年代回国的很多雕塑家,有的是刘开渠的学生,有的选择到国外学习雕塑都受到了徐悲鸿的举荐和帮助,所学专业和艺术创作倾向自然会受到徐悲鸿的影响,如著名雕塑家王临乙等,有的回国就是受了徐悲鸿的盛情邀请,如著名雕塑家滑田友等。这些雕塑家回国后都以西方古典写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雕塑创作。

其实抗战刚开始的时候,众多的雕塑家随着高校和政府的搬迁,也都流亡到大后方,如刘开渠、王临乙、萧传玖、周轻鼎、程曼叔,还有王子云、卢鸿基和王朝闻等。但并没有和其他诸如油画家、中国画家、版画家、漫画家那样用自己的艺术积极地投身到抗战的宣传中,尽自己的一份匹夫之责。不是雕塑家不愿意,而是雕塑艺术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同油画、版画、中国画、漫画等艺术形式相比,雕塑在创作、展览、搬用、传播、复制、成本等方面都无法和前者的快捷、简洁高效相媲美。雕塑家一腔热情,却无用武之地,他们是焦虑的,他们不甘于寂寞,更不愿意做与抗战无关的艺术家,雕塑家们时刻准备着以雕塑形式为抗战服务。雕塑家明白,这一时期的雕塑创作不能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有力地为抗战服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雕塑无此能力或雕塑者不肯为所谓当前的艰难而工作,实在是因为社会不注意与未曾利用这种艺术的缘故。刘开渠还认为,在利用雕塑做抗战建国宣传工作中,竟有一部分研究雕塑的人,得借此而发挥其天才,创造了有价值的雕塑品,这更是中国文化的盛大收获,将永久为中华民族争光。

抗战时期雕塑家中,创作最丰,影响最大的当数刘开渠了。

刘开渠,1904年10月生于淮北市刘窑村,卒于1993年6月。19岁就组织画会,以反对守旧,写生为宗旨。因被云冈石窟艺术魅力所震撼吸引,遂舍弃西画学习,转而对雕塑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蔡元培的帮助下,1927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法国著名的写实主义雕塑家让朴舍教授。刘开渠1933年回国后被聘为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雕塑系主任。刘开渠是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杰出的教育家,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

1938年,抗战爆发后,刘开渠流亡到了大后方成都,并在那里居住创作长达八年的时间,这八年的生活是异常艰辛的。时代的巨变,却为刘开渠的雕塑艺术创作带来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1939年创作的抗日阵亡将领王铭章骑马铜像、创作于1944年的孙中山先生坐像、以及1945年创作的李家钰骑马铜像、和同年创作的大型浮雕农工之家等。

1939年,刘开渠设计创作的无名英雄雕像,不仅仅是川军在抗日战中为民族解放事业所作贡献的纪念,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在抵抗倭寇入侵,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牺牲的所有将士的缩影。

该雕塑被拍成照片后,视觉图像经过印刷传播,鼓舞着无数中国人,同时也坚定了全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可以说这件雕塑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抗战宣传,而是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

1945年创作的李家钰骑马像也是一件纪念碑雕塑作品。马上的李家钰将军,身披斗篷,正挺胸端坐于马背,一手握缰绳,一手持战刀状。跨下战马昂首抬蹄,缓步前行。关于李家钰骑马铜像的设计过程,刘开渠在回忆录雕塑艺术生活漫议中有详细的记载到了1945年底,熟人介绍李家钰的家属来找我,要我为李家钰做一个骑马铜像。并说,李家钰是在河南誓死抵抗日军前进时牺牲的。但公家没有人提出来给他立像,所以他的家属愿意自己出钱,就是出的钱多些,也一定要在成都为他建一座骑马像。这是一个同王铭章像一样大的骑马铜像。他们在钱上的确没有计较,因此我也就有钱能请两位雕塑系的同学帮忙一道工作。后政府为彰显将军的抗日事迹,将铜像树立在成都市北门。

1940年,周恩来托人给刘开渠带信,希望介绍雕塑学生到延安去,刘开渠便介绍王朝闻去延安。1940年12月,王朝闻到达延安。自此,他在抗战时期走了一条与其他国统区雕塑家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了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

王朝闻,我国著名的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合江县。193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跟随刘开渠学习雕塑。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经刘开渠介绍奔赴延安后,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教育人、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讲话提出艺术创作要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典型必须体现党性原则,必须站在党性的原则上表现典型。王朝闻在延安的雕塑创作主要以塑造斯大林、毛泽东等共产党革命领导人的肖像作品。最值得一提的典型作品是王朝闻在1942年于延安鲁艺创作的毛泽东像圆形浮雕,侧面肖像。

抗战时期,除去王子云、刘开渠、王朝闻等有代表性的雕塑家及作品出现外,其他的雕塑家也都在进行着雕塑创作,以雕塑艺术为民族国家的政治服务。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