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试论朱自清散文的音韵美】

  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为现代文学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很多学者都已经对他的散文特点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大多数集中在散文的辞格方面,而对于音韵艺术还未见过更为详细的论述。本文的目的就是想从朱先生的散文的音韵艺术着手,对其文章中所出现的叠音、双声叠韵、摩声及儿化现象做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从而使我们进一步地对朱先生的语言艺术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人类的语言一经产生就是有声的,因此人们运用语言很讲究声音美。要提高语言使用效果,就必须注意音调。音调是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是指利用并协调语音,造成话语的音响效果。恰当的音调可以使语音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话语既均匀而又有变化,既不单调又不杂乱,说来顺口,听来悦耳。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就很重视语言声律的运用,即使是散文也要求声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汉语中的音调艺术包括叠音、儿化、摩声、长短句等。分析如下:
  
  一、叠音词的巧妙运用,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叠音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一个字重叠后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审美意义,创造出优美的诗情画意,而且在形式上也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故此,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就十分广泛,它或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造成一种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据统计,仅《荷塘月色》一文中就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
  根据朱自清散文中叠音的具体构成形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以下四类:
  1、AA式
  (1)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冥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同上)
  例(1)中用“黄黄的”描写出夜幕下垂时大小船只的灯火透过船上玻璃时朦胧的景象,此景有感于心。而例(2)中把秦淮河水的“绿”用“冷冷的”来形容,乍一看似乎无法理解,但仔细品味一下就会领略到它的妙处了,用“冷”字与西湖水的“热”形成对比,令人有清凉之感,同时它又与“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形成反差,更加突出了秦淮河静谧的特点。
  2、ABB式
  在朱自清散文中运用了大量具有特色的ABB式形容词,不但使得语言表达有一种和谐动听的美,而且使得表达逼真而生动。作者形象地描绘了色彩,描写了体感,摹写了性状,描写了味感,从而达到了生动、形象和真实的效果。
  (1)描绘色彩
  在作者笔下,ABB式形容词不但能够造成词音优美动听,而且犹如浓彩画笔可以把色彩绚丽、五彩缤纷的景物的颜色描绘得形象逼真、如睹其色,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
  A: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在部分远近的白茫茫里闷坐了一点钟,下山的车才来。(《瑞士》)
  A例中的ABB式形容词不但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颜色,给人以大自然的美的享受,而且也艺术地表达了作者喜欢的感情色彩;B例中的ABB式形容词从所描绘的事物的色彩上来看,是非常形象的,但是,如果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来看,却是制造了一种阴森的气氛,给人以不愉快的感受,表达了贬义的感情色彩。
  (2)描写体感
  朱自清散文中的ABB式形容词,除增强音感外,还可以逼真地描拟人体的种种感觉,如体其感。
  A:一阵阵的小风儿吹得衣服直动,凉飕飕的真比吃冰棍儿还好受。(《国语和普通话》)
  B:那时节人家都爱吃,买了来,多多抹上油,在客厅或饭厅壁炉上烤得热辣辣的,让油都浸进去,一口咬下来,要不沾到两边嘴上。(《吃的》)
  A例中的“凉飕飕”是描写小风给人以清凉沁人心脾的感觉,令人欣喜;B例中的“热辣辣”描写甜烧饼的做法,体感真切,使人“视之欲吃”。
  (3)描摹性状
  A:至于“刻薄鬼”,“吝啬鬼”,“小气鬼”等,虽然不大惹人爱似的,可是笑嘻嘻的骂着,也会给人一种热,光却不会有――鬼怎么会有光?(《华中有鬼》)
  B: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A例中的“笑嘻嘻”描摹了体现“骂是爱”的骂人者的神态,生动传神,如睹其人;B例中的“郁丛丛”、“阴森森”,拟写了黑暗中的秦淮河的形态,给人以阴森可怕的感觉。
  (4)描写味感
  A:……像抚摸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儿女》)
  B:法国的切成小骨牌块儿,黄争争的,油汪汪的,香喷喷的。(《吃的》)
  “酸”通常是一种冷人不快的味道,A例中用“酸溜溜”表达作者对儿女们的愧疚之心;B例中的“香喷喷”形象而准确地描写了“煎山药蛋”的味道。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中ABB式形容词在修辞方面具有极强的特色。它能生动地描绘人和情景,使读者如睹其人,如临其境。
  (二)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层次,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给人一种灵动、妩媚的感觉。
  朱自清写作散文,“注意文字的修饰,语句的层次和词义、句式。” “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话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都要“用心较量”。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
   朱自清的散文大都以真挚的情感写自己的见闻感受,以求得逼真的艺术境界。而这种真情实感的表达往往与句式的选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能够自觉地注意句式的选用,使各种句式参差错综,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示出情感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形成自然而和谐、抑扬而流畅的节奏。
  例如: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匆匆》)
  在这篇散文中,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句中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二、儿化和摩声
  
  儿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可以使很多原本不带有感情色彩的词经过形式的变化而带有感情色彩,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这类儿化主要体现在描写人物方面。例如:
  A:在这些夜里,他那生活的模样儿啊,短短儿的身材,肥肥儿的个儿,甜甜儿的面孔,有着浅浅的笑窝;这就是他的梦,也正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孩子!(《〈忆〉跋》)
  B:小小的心儿,知道是怎样忍耐那寂寞来着!(《儿女》)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有些名词或形容词通过儿化以后往往带有喜欢或怜爱的感情色彩,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
  第二,儿化是汉语中口语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使用儿化可以使文章亲切自然,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朱自清先生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用口语为的是求真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他在散文中运用儿化也是他实践这一论点的体现,儿化的句子读起来有如日常说话,自然朴实。例如:
  A:本来彼此既不相知,或不深知,相干的话也无从说起,说了反容易出岔儿,乐得远远儿的,淡淡儿的,慢慢儿的,不过就是彼此深知,像夫妇之间,也未必处处可以说真话。(《论老实话》)
  B:机智差,往往赶不上点儿,对不上茬儿。(《撩天儿》)
  摩声,是为了更为形象地再现事物运动的情景,往往用象声词把声音摹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自然风物的声音描摹,朱自清运用的并不多,但所用之处多是通过简短的语句来表现的。例如:
  A: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温州的踪迹・绿》)
  B:想到那高低不齐的个儿,松密互映,纯驳争辉的毛片,或嘤嘤或呜呜或汪汪的吠声,我也极愿意去的。(《“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上面的例子中,有流水的声音、小动物的叫声,这些都是通过摩声的运用使得读者有如亲耳听到一样,从而令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
  总之,朱自清用多情的眼看天然的世界,把笔下的世界也变得多情、美丽。无论何时,朱自清都善于捕捉细节,细腻刻画对象,以有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充分体现了他朴实真挚的写实风格;而写实不落窠臼,总是蕴含了作者的浓情真意,表现出朴中见巧的独特风格。不论是朱自清散文中叠音词、长短句还是儿化和摩声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通过对客观事物仔细的观察,纯熟、恰当地运用了这些音韵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如睹其人,如临其境,使得他的散文更具有独特、清新、质朴的风格。总而言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学习朱先生的散文,在欣赏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散文意境、生动绝妙的语言艺术的同时,在取材方面、立意方面、结构方面等对于创新文章无疑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为后人的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参考文献:
  [1]吴为公,李树平.朱自清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崔正青. 朱自清散文的调音艺术[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作者简介:刘洁(1980.6――),女,陕西渭南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