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电视节目结构的原则_简述原生态民歌走进电视节目的分析

  一、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时代处境      中国的戏曲剧种有394个,其中藏族、白族、侗族、朝鲜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戏曲;曲艺音乐种类有400余个,其中55个少数民族也都有各自的曲艺种类;民族民间器乐有600多种,其曲目也是丰富多彩的,仅就目前还没有全部完成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所收集的民族器乐曲目就有近万首;中国的民歌更是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的曲目统计有45000多首。我国原生态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这样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优势,在世界各国中也比较少见。原生态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过程最精炼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续生长最基本的精神要素。
  (一)原生态民歌是民族音乐艺术的根
  原生态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原生态民歌是中国各民族民歌中最盛大、最质朴的表现形式,它承载着我们的生活记忆,流淌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二)原生态民歌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原生态民歌所蕴含的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的情感、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称:“被战争蹂躏了二十年之久的喀布尔博物馆大门上,不久前发现了无名氏撰写的这样一句箴言‘民族因文化而存在’”。
  
  二、电视传播原生态民歌的优势
  
  当今的世界,正如有人所言,已正式步入传媒时代。“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各种大众传媒,深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进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人能够远离报刊和广播,没有人能够背对电视或电脑,没有人能够与新闻告别,除非你隔断尘世出家,否则,只有永远闭上你的眼睛并合上你的耳朵。”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部分,其传播技术与方式和人类的所有信息传播同步发展。大众传媒的产生是根据传播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形成的,传播技术直接关系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必然影响到人类的音乐传播活动。大众传媒也经历了传播技术革命的各个阶段,并与之共成长,同发展。大众传媒的音乐传播形态由最初的纸质乐谱记载,到声音的记录和保存,再到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的传播。互联网虽然是新媒体,但由于当前带宽等原因,传播视频音乐资源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全息”程度最高的工具,电视在信息的记录与传播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集视听于一体,对现实环境信息的记录具有最大量和最逼真的特点,比报刊、书籍、广播的记录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感知习惯,因而其传播规模均居当今媒体之首。另外,电视通过画面景别大小的变化、拍摄方向的不同,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又通过后期制作,将前期拍摄回来的大量素材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进行筛选、整合,通过蒙太奇的组接、配上相应的解说和文字,最后合成一个完整的电视片,将这些原生态民歌文化真实、艺术地展现给广大的电视观众,从而使这些非物质文化瑰宝得到较好的保存。此外,电视通过卫星将影像信号实时地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所以,电视传播的覆盖面与渗透力是不可估量的。所以,鉴于电视的以上种种优势,我们更应该有效利用它来传播和传承我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结论
  
  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给原生态民歌手、传统音乐文化人以展示的舞台,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文化传承人;利用电视传播手段并通过电视媒体来介绍他们,宣传他们,重新激发起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了在当地文化重建;全息化展示当地民风民俗,促进文化生态保护,促使其活化传承。这些都对民歌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文化传媒界的掌舵者,也应该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负起责任,在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与传播方面加大资金人力等投入,在增加娱乐性的同时,增强欣赏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做更多有文化含量的电
  视节目,引领广大受众的欣赏兴趣导向,保护中华音乐文化之根,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传播学论坛(第一辑)[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何晓兵.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J].中国音乐,2006(3).
   [3]谢嘉幸.音乐传播学的历史使命和任务[R].中国音乐传播论坛. 2005.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