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doc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24. 秦汉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另一方面却容易造成暴政与压迫。这说明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绝不可取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必须大力提倡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很多事物一样,都具有自身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25.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
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一现象说明 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 B.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 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 26.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27.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一思想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 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 28.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29.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民国十三年(1924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上述材料表明 A.清末“新政”有利于促进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 B.清末“新政”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样,都是只关注政治方面 D.清末“新政”如果认真实施,一定会推进中国的理性化与专业化 30.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等思想,付诸了很多实践,但终未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与软弱性 B.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欺凌 D.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31.下表为19331936 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增长指数 100 103.5 105 107.6 A.列强干预经济刺激消费 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 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 D.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 32.中国近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对西方文化存在肯定和效仿,不值得提倡 C.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D.新式交通工具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商机 33.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深根植于两者之中。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孙氏学说是有目的的对儒教文化、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西方民主这三个传统的结合。孙氏相信一个独特和自豪的中国,只要以儒教文明为基础,就会在文化上复兴。”这表明了 A.孙中山对美国文化情有独钟,所以推崇三权分立 B.孙中山坚信只有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 C.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一定关联 D.孙中山的民生思想脱离社会实际,无法实现 34. 右图为油画毛主席在井冈山,反映了毛主席思考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场景。他当时思索的是 A.如何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B.如何把苏联的革命指导落到实处 C.如何尽快建立新统一战线 D.如何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35. 顾颉刚是“古史辩派”的创始人,他在1934年邀集同仁组建“禹贡学会”,致力于历史地理的研究,旨在“明辨疆域,昭告国人,神州版图,不容强邻侵吞”。这表明他当时的着眼点在于 A.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来为中国当时的现实服务 B.主要是想抵抗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C.服务于当时的经济建设运动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二、简答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三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12分) (3)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5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魏源画像如下图。

魏源画像 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
圣道也,非机械也;
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严复及其创办的宣传其思想的国闻报 请根据上述材料与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相关历史信息,并进行相应说明。

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
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44.【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定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⑴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 4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作为国民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廖仲恺排除了国民党右派的种种阻挠,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政策。他提出“我们不独要革军阀与帝国主义者的命,我们并且要革‘反革命派’的命,这才是彻底的革命工作。”在他看来,全世界只有俄国解决了社会制度问题,中国“若能够有所树立,除非是建一社会主义的国家”。他坚信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起死复生,成为“一个新生命”的重要因素,认为“要想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他还认为“占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农工阶级,那一派人替农工阶级打消压迫他们的力量,便是革命派。反而言之,凡与军阀帝国主义者妥协,并压抑农工的人们,便是反革命派。”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的主要主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廖仲恺对国民革命的贡献。(6分) 高三二模历史参考答案 24-28 CBACD 29-33ABCDC 34-35AA 40. (1)(1)背景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③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④思想活跃,礼乐传统。(一点3分,三点8分) (2)不同态度材料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
(3分)材料三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3分) 原因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
(3分)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3分) (3)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
要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一点3分,两点5分) 41. 信息中国近代的先进人士向西方学习的程度不断深入。(3分) 说明材料一的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长处,“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是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主张改变具体规章制度、生产方式和技术材料三的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兴民权,行宪政。(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