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沉默的大多数”说话是和谐要义]沉默的大多数

  近来两则新闻让人感怀:一是根据长春市政府近日出台的相关规定,对确实无家可归并丧失劳动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后可送往社会福利机构供养,对属本地的流浪乞讨人员根据条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二是重庆市政府向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设立重庆农民工日”的议案。
  流浪乞讨人员和农民工群体,都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这里所说的“弱势”,当然不仅仅是指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生活的贫瘠、社会地位的低微、权利保护上的匮乏,更重要的是话语权的微弱。在这样一个精英主导、户籍壁垒和地域观念仍然深重的时代,我们可以称他们为“沉默的大多数”。那么,他们的利益诉求如何传递、上达?毫无疑问,应该是由政府来为他们代言。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这便是以上两则新闻带给我们的温情感受。
  我们都知道,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按“契约论”原理,政府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本质。而判断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效率、效益的标准,就是能否带来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毫无疑问,要实现这种社会公平,政府管理就应该更多地体现为对弱势者的倾斜和体恤上。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一视同仁和平均分配。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因素,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者,作为社会的一员,都有理由得到政府的额外“关照”。这是由于他们在社会资源享用上天然弱势使然,也与他们自身维权能力薄弱有关。
  回到现实,我们看到,政府对弱势群体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关照都已经开始起步。据悉,重庆市有农民工400多万,这个数字放在偌大的重庆,不算惊人,但为他们设立一个特定的节日,却意义重大。正如副市长童小平所说,设立重庆农民工日,旨在营造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浓厚氛围,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设立“农民工节”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从中所透露出的行政善意,以及管理理念上的某种悄然转变,却是弥足珍贵的。同样,长春市出台的“将流浪乞讨人员纳入低保”的规定,也是异曲同工,只不过是以物质方式表达出来。这两件事,看似都是制度创举,但实则是一种回归,都是和谐社会的要义所在。
  任何一个社会。在分层结构中都会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当他们的声音被掩盖、被忽视的时候,政府就应该首先站出来,成为他们天经地义的代言人。不必讳言,一些政府还没有这样的意识。眼见的现实是,由于治理不力,农民工欠薪问题在少数地方还依然存在。还有一些城市,为了自身管理的便利,为农民工设置重重障碍,增加了他们的生存成本。也有一些城市,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一种大趋势正在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