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广东创新科技学院官网

  〔关键词〕 职业教育;立足点;专业   建设;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16—01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如何发展特色品牌,提升学生就业率,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理论研究重点,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实际,谈几点关于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思考。
  一、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立足点
  1.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要始终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法律责任与权利,提高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2.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项目建设与实施为载体,通过项目来提升学院建设水平和内涵发展。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以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双师”结构的建设、实用教材的建设、专家型教学名师的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落实对学生基本教育内容的,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文明诚信养成教育为重点,把理想信念与素质教育活动统一起来,在提升学生应用职业能力的有效性上创新活动项目,丰富实践内容。加大农民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模式的试点推广工作。做强传统科研项目的同时,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开展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二、引导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在学院发展和培养人才过程中,建设一批好的专业,对于吸引合格生源,增强学院的实力和知名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说要通过专业建设提高质量。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坚持按办特色学院、育品牌人才的目标,加强对专业建设的引导,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创新机制,切实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特色品牌建设。顺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依据我省农业经济区域化、产业化和特色化发展的新要求,适度调整专业领域和规模,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结构和体系。
  2.积极贯彻以精求强发展战略,树立精品意识,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把打造特色、培育品牌作为专业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坚持能力导向,深化“四个合作”,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不断完善专业内涵建设,形成规模优势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专业体系。
  3.加快省级、国家级示范专业建设步伐。要把院级示范专业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由院级示范到省级示范再到国家级示范逐级评优推荐的机制,完善奖励机制,谋求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和专业规模兼顾发展,相互推进,实现专业建设水平的新跨越。
  4.将专业带头人的培育作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专业教师钻研业务,投身专业内涵建设的积极性,整体形成高、中、初级技术职称比例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布局。
  三、狠抓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依照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根据社会及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理实一体、学训并重、双师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趋合理与完善。
  2.积极推进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工程建设水平。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切实加强优秀教学团队、特色示范专业、共享型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质量工程建设。
  3.加强高职教育理念、规律的学习与研究。加强教学改革,积极推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高职教育精神,认真学习和研究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工学结合课程理论,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4.推进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转化确立学习领域课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研究分析制定课程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以优化。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推动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推进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建立能力考核机制,并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匹配,有利于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
  5.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行动导向学习、整体化学习、自我管理式学习的原则,积极选用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互动法、现代岗位工作培训法等理实一体的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场所设计、职业工作氛围和校企文化融合、信息技术应用等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努力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交替,校园与职场的融合。
  6.以教育规划纲要为工作主线,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全面落实校企合作。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加快专业实训中心、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按各专业大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努力营造实训基地的职场氛围。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融实验、实训、实习、技能鉴定与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承担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任务。根据专业不同和教学实际,推行建立“厂中校”、“校中厂”模式。让学生在教学、生产和科研三个育人环境中学习、工作和参加科研活动,使学生在一个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能力素质,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做实、做强,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