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唱江淮?乡土教材出新篇|数字江淮皖发(2018)29号

  安徽简称“皖”,因取安庆、徽州二地之名而合称“安徽”,因处中国的中部南北交汇之地,兼吴越、中原、荆楚文化之浸润,亦称“吴头楚尾”。安徽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在历史上,这片土地上曾孕育出一批在音乐上饶有建树的音乐人才。如上至春秋时期的音乐美学家季札,最早记载五音的管子,创“大音希声”的老子;汉代著有《新论》29篇并提出“玩琴以养心”的桓谭;魏晋著有音乐美学巨著《声无哀乐论》的嵇康;被誉为“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笛家桓伊;明代辑《神奇秘谱》和《太和正音谱》流传后世的皖籍琴学大师朱权;时至近代,徽州歙县人、投身于抗战歌咏运动,创作了《保卫国土》、《丈夫去当兵》等革命歌曲的作曲家张曙等。当代皖籍的音乐家中也人才辈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就有作曲家朱践耳、吕其明、朱晓谷等,其中戏曲音乐家时白林作曲的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更是唱遍神州大地。正是由于地处南北文化融合交汇之处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安徽的民间音乐并非单一风格,而是色彩异常丰富。在总体的音乐风格上,兼容南北音乐之特质,结构整齐、匀称。音乐外刚内柔,在奔放、明快之中透露出一种清丽、洒脱之气。安徽民间音乐的乐种繁多丰富,仅在入选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安徽的音乐类乐种就占了二十多项,如民歌类有当涂民歌、巢湖民歌、五河民歌、大别山民歌、徽州民歌;戏曲类有青阳腔、徽剧、庐剧、黄梅戏、泗州戏、徽州目连戏、池州傩戏、皖南花鼓戏;还有曲艺类的凤阳花鼓和民间舞蹈类的花鼓灯等。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安徽地方音乐的理论研究却一直相对滞后,相关理论著作几为空白。2010年2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开华主编、施咏执笔编著的《可爱的安徽——安徽地方音乐名曲赏析》,作为第一本全面介绍安徽音乐的理论著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该书是为了庆祝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建国六十周年,由安徽省教育工委、教育厅组织编写,以期在全省大学生中唱安徽、颂安徽,弘扬爱家乡的情怀。
  一、内容与特点
  该书在内容取舍、章节编排、写作手法上都体现了一定的特色与想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特点。
  1.结构编排合理
  安徽地方音乐风格、色彩区划的形成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安徽兼跨长江、淮河流域,由平原、丘陵、湖泊交错构成多种地形;境内有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区、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因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江淮、江北、江南、皖西等区域。繁复多变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文化、音乐风格上的差异,因此形成不同色彩风格特点的民间音乐:以悠扬流畅见长的江南色彩区;以高亢嘹亮为特色的皖西色彩区;风格朴实粗犷的淮北色彩区以及具有混合色彩风格的江淮色彩区。
  该书的章节布局正是根据安徽民间音乐文化色彩区划的分类所结构而成,除绪论“安徽地方音乐简介”以外,分为“淮河两岸情谊长、巢湖碧波泛轻舟、大别山下抒胸怀、皖南稻香飘千里、凤阳新歌传四方、黄梅清新传风韵、徽风皖韵唱江淮”等七章,共收录三十五首经典曲目予以重点介绍。其中前五章主要为安徽民歌,包含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五河民歌的代表曲目《王三姐赶集》;2001年唱响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荣获金奖的《摘石榴》;唱遍全国的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以及《凤阳花鼓》等。第六章介绍了安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黄梅戏,包括《天仙配》中的《路遇》和《满工对唱》;《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和《驸马原来是女人》;《孟姜女》中的《梦会》;现代戏《风尘女画家》中的《海滩别》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第七章则集中介绍了两首歌颂安徽风土人情的器乐合奏曲《安徽民歌主题随想曲》和《梦九华》。全书规划合理的结构编排使得所选曲目基本概览了包括淮河流域、江淮、皖南山区、江南、皖西山区等音乐区,以及包括当涂民歌、巢湖民歌、五河民歌、大别山民歌以及花鼓灯、黄梅戏等安徽重要的民间音乐乐种及其经典曲目的全貌。
  2.时代特色鲜明
  历史上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安徽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在近现代的专业音乐创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很多安徽民间音乐的元素都成为作曲家们创作来源的宝贵素材。基于此考虑,书中除了立足于安徽传统民间音乐部分的介绍,对安徽民间音乐运用于现当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内容也做了较多的论述,从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如在第三章“大别山下抒胸怀”中选取介绍了当代的创作歌曲《再见了,大别山》,以及根据大别山民歌《慢赶牛》音调创作的新民歌《哥是山来妹是水》。这首原创新民歌作为美食小说《食为天》中的插曲,在互联网上也受到网民的热捧。在第五章“凤阳新歌传四方”中除了介绍传统的《凤阳歌》,还介绍了任光根据民间《凤阳歌》和《采茶歌》再加上商调式锣鼓节奏作为过门而改编、并于1935年元旦首映的电影《大路之光》中的插曲《新凤阳歌》。介绍了当代作曲家瞿维采用《凤阳花鼓》为素材创作的钢琴曲《花鼓》,刘北茂据此创作的二胡曲《小花鼓》以及法国音乐家克莱斯勒以“花鼓”为来源创作的小提琴曲《中国花鼓》。选取五首与凤阳花鼓密切相关的系列曲目,其用意在于表明:“凤阳花鼓已经不仅是一种流传在安徽淮河两岸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还以其迷人的艺术魅力进入了当代作曲家的创作视野,并以二胡、钢琴、小提琴等多种艺术创编形式,走出了安徽、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①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由当代作曲家曾家庆根据淮北民歌《王三姐赶集》音调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赶集》,刘福安根据一组安徽民歌音调创作的管弦乐曲《安徽民歌主题随想》以及安徽本土作曲家根据淮河流域音乐元素创作的《淮河行》等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曲目,动态并全面地展示了安徽音乐的继往开来与当代积极良好的社会风貌,使得该书在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兼具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价值与应用
  在当前民族音乐学界,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教学层面,都将民族音乐各区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提上了日程,成为学界的热点。在数次“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相关课程与教材建设。大家在理论层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要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纳入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研究的整体规划中,组织有关院校,有计划地进行一次广泛的学术大协作,从区域划分到收集资料,从整理、选择资料再到制作区域音乐文化代表作光盘,从分析研究再到资源整合并撰写出‘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运行教材’,边收集、边整理、边研究、边实践,努力从区域音乐文化的视角,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系统,为最终建立‘中国民族教育体系’尽一份心力。”②   而作为吴头楚尾的安徽地方音乐也正是中国民族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出于对全国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整体规划的响应,《可爱的安徽——安徽地方音乐名曲赏析》一书策划之初衷即为安徽教育厅将其作为“乡土教材”在安徽中专以上院校在校生中介绍、推广安徽地方音乐使用的音乐赏析教材。正如有专家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是在特定的文化摇篮中诞生,这一文化的全部精神资源,就是上天馈赠给他(她)的最丰厚的礼物,是他(她)一生一世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他(她)获得创造力的不竭源泉。”③
  而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则正是更好地将这些特定区域内的精神资源,即地方的音乐母语传授、还之于学生。学校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要树立将民族音乐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本性基础的观念,将具有区域地方性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引到各地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该书作为一本区域音乐乡土教材,在赏析曲目的选择上很好地做到了首先立足于安徽的传统音乐,并兼顾当代创作音乐,体现了浓郁的徽皖地域特色。在主要内容上既有对相关音乐文化色彩区及乐种的概览介绍,也注重了对每一首具体曲目的音乐本体分析,还注意了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链接。该书对挖掘地方音乐资源,乃至安徽音乐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具体可行性方略的制定都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作为一本地方音乐研究的理论书籍,在文字的阐释上,既注重一定的学术严谨性,也充分考虑了意在扩大受众阅读对象而追求的深入浅出的知识性与可读性。此外,随书配送的CD光盘中还收揽了全书共35首曲目的全部音响,也无不为该书的实践使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三、不足与建议
  总之,无论是作为第一本全面介绍安徽音乐的理论著作,还是一本较为实用的乡土教材,《可爱的安徽——安徽地方音乐名曲赏析》一书都以其浓郁的地域性、鲜明的时代性与丰富且多元的内容编排,而不失其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之功。但作为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较大教育意义与社会影响的安徽音乐的乡土教材,全书在内容的选编等方面还是留下了些许的不足。如该书所介绍的传统音乐部分占较大比例的都还是以民歌与地方戏曲中的黄梅戏为主,对安徽传统音乐的其他乐种,如淮河流域鼓吹乐的唢呐和花鼓灯锣鼓等民间器乐曲,民间歌舞中清亮明快、情绪热烈的花鼓灯以及安徽九华山佛教音乐和齐云山道教音乐,乃至其他的戏曲剧种等同样极富特色与表现力的民间乐种则未提及,希望作者能够在该书修订再版时考虑,以更全面地体现安徽地方音乐的全貌。
  然,瑕不掩瑜,这些并不影响到该书所具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注 释:
  ①高开华、施咏《可爱的安徽——安徽地方音乐名曲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②乔建中《构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教学体系的初步设想》,《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页。
  ③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第38页。
  赵 微 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