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教科书变迁_台湾教科书里对大陆的措辞变迁

  一字之争,再次挑动着台湾人的敏   感神经。   台湾三家出版社最近在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时,将日本对台湾从1895年至1945年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称为“日据”,而非“教育部”课纲中的规定称谓“日治”,遭教育部门拒绝出版,岛内舆论哗然。
  争论久已有之。
  自1997年,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在其主持修订的初中《认识台湾》教科书中,首次用中性的“日治”一词代替含有入侵意味的“日据”,并将其写入课纲后,这一字之争就从未真正平息。
  但这次争吵不同以往。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终于下达指示:今后台湾公文书中不再使用“日治”一词,统一用“日据”。此前,他的态度暧昧:“我用‘日据’,但不反对有人用‘日治’”。
  而几乎每一年开学前后,台湾都会爆发一次“教科书风波”。去年,台湾前行政部门负责人郝柏村投书岛内媒体,质疑中小学教科书歪曲历史、宣扬“台独”、误导学生的国家认同,理由是他与外孙女的一段对话:
  “你是哪里人?”
  “台湾人。”
  “是哪一国人?”
  女孩答不出了。 台湾下辖的离岛金门,开有一家毛泽东奶茶店。配合墙上的“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标语,气氛很不同。台湾要强行“去中国化”,并不容易。 郑成功“收复”台湾被称为“夺取”
  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外孙女的课本令郝柏村惊讶。比如社会课本中的“2002年世界主要国家老年人口比例图”,将台湾地区和日本、中国等并列为“世界主要国家”。“作者偷渡‘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政治用意”,在给媒体的投书中,郝柏村直言。
  教科书的内容安排也让他备感气愤。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历史课本中仅占半页篇幅,连“八年抗战”四字都未提及,只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民政府赢得对日抗战的胜利”一句话带过。 而今,国民党重又夺回了政权—话语权也包含在内。郝柏村投书之后,马英九明确表态:台湾历史教科书要删除民进党执政时期遗留的“台独化”、“皇民化”内容。
  “此一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牺牲最惨烈、悲壮而光辉的史页,在课本中仅占半页,而仅指为国民政府的胜利。”郝柏村质问,“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胜利吗?”
  1994年,李登辉发表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谈话,声称台湾本土历史受到忽视,不久就着手编纂初中教科书《认识台湾》系列。
  书中,除“日据”变成“日治”外,郑成功“收复”台湾被称为“夺取”,清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则成了“占领”。
  2007年开始采用的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以及被“台独”人士奉为“台湾地位未定论”重要法理基础的《旧金山和约》和《中日合约》,都出现在历史教材中。
  实际上,在更早期的台湾教科书里,中国共产党则不单单是被“略写”,而是以敌对角色出现。
  据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看世界》杂志报道称,抗日战争相关章节中,为了强调国共合作的抗战精神,对中国共产党的措辞还相对委婉;对抗战胜利后“对手”的描述,则充斥着“叛乱”、“蛊惑”、“蠢动”等气急败坏的字眼。
  《看世界》杂志还做了一个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大陆60年的变迁,在台湾历史教科书中仅占吝啬的320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写道,大陆人民“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
  不过有意思的是,今年台湾媒体报道说,大陆已经有四个省份的GDP超越了台湾。 连“国父”也成为“不当用词”
  实际上,台湾教科书的表述,其系统的修改从“中国共产党”一直延伸至“中国”。
  2007年新版本的教科书干脆彻底将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割裂出来。原先三册“本国史”被拆成《台湾史》和只字不提台湾的《中国史》,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大陆”等词,统统改为“中国”。
  大陆媒体曾援引台湾报道说,当年台湾“教育部”列出70多万台币的预算,委托“台湾历史学会”启动“教科书不当用词检核计划”。13个研究生花了整整五个月时间,“审核”现行台湾中小学各版本共计390多本教科书,审核攸关“国家认同”的词句。
  “计划”的成果是300多页的检核报告,总计不下5000个“不当用词”,“国画”、“国字”、“国剧”、“古人”、“中日(甲午)战争”、“两岸”、“台湾地区”都榜上有名。
  在新版教科书中,它们分别被更名为“中国水墨画”、“中国文字”、“中国京剧”、“中国古人”、“清日战争”、“两国”、“我国(或台湾)”。
  除此之外,“台湾僻处我国东南海域”的叙述也不行,因为“这样的说法是以大陆为核心,以台湾为边陲,明显贬低台湾地位”;而“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所以后人尊其为民族英雄”也得改,因为“收复”和“民族英雄”都是“有争议性的价值判断用词”。
  2007年,在陈水扁授意的“教科书检核计划”中,连“国父”也成为“不当用词”,被勒令删除,直呼孙中山其名;辛亥革命的先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迹从教科书中消失;“武昌起义”则被改为“武昌起事”。而根据“教育部”颁订的“国语”辞典,“起义”是指为正义起兵,“起事”指起兵发事,换言之就是发动战争,一字之差,意隔千里。 南京大屠杀被教科书抹掉
  纵观台湾教科书对大陆的“解读”,一般用三种方法:修改、删除,或者用政治意志主导历史评价。   抗战期间的历史,在台湾教科书上呈现出与大陆截然不同的版本,贯穿全章的主题是“中共扰乱抗战”。皖南事变被描述为“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调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袭击国军”;重庆谈判是“中共牵制国军行动、争取准备叛乱时机”的阴谋。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晓波曾如此告诉《人民日报》,在台湾地理教科书上,“中国第一大岛”是海南岛(大陆教科书是台湾岛),“我国”(实指台湾)最高的山是玉山。 2011年8月9日,台湾台中市,晓明女子中学暑假补课后,学生拿起交通指挥红旗维护同学安全。
  为了割裂与中华文化的联系,连台湾的历史渊源都被广泛修改。在教科书《认识台湾》中,16世纪葡萄牙人“发现台湾”被视为台湾历史的开端,郑成功的治理是“台湾首度出现汉人政权”,将汉文化与荷兰、日本一道,列为“外来文化”。日本的殖民统治,则是“台湾近代史的开端”。
  而如果无从修改,教科书的选择是删除。《世界新闻报》称,《台湾史》一书的章节,从“早期的历史(史前至19世纪)”一下就跳到了“日本统治时期(20世纪前半叶)”,清朝统治的242年(1683-1895)不见了—此前,就连号称“台独”史纲的《台湾人四百年史》,都不能避开占台湾近代史一半的清朝统治。而中华民国史,1945年以前的部分属《中国史》,1949年以后列入《台湾史》,也就是说,这之中又失去四年。
  与“日据”“日治”之争相呼应的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在台湾教科书中完全被抹掉。据台湾媒体报道,教师们质疑,这样的课本在立场上,与日本右翼教科书有何不同?
  至于抗战胜利,则是国军和美国的功绩。书中详细讲述了美国提供各种人力、贷款、战略物资,助国民党赢得战争的过程。
  苏联被放在另一个章节—侵略。其中历数从辛亥革命以后,苏联对东北、外蒙、新疆的侵略史,比如“所至奸淫掳掠,恣意屠杀;发行军用票,强迫通用;重工业设备,拆卸运走……所有工厂徒留颓壁;车辆多被劫走。” 教科书背后的蓝绿之争
  教科书是政治的斡旋之地。一直以来,台湾都在试图将意识形态“从娃娃抓起”,每一版教科书的主题,都服从于当时的政局所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候选人,向《人民政协报》讲述了台湾历史教科书演变的过程。
  日本殖民统治末期,为配合日本全面侵华动员,日本殖民统治者和他们在台湾选择的代理人,开始编写在台湾推行“皇民化”教育的课本,1945年台湾“光复”后,才恢复到民族教育。
  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反共”成为主旋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基于“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台湾将共产党视为“叛乱集团”,在教科书中,大陆被称为“伪政权”,解放军是“伪军”,台湾则是“反攻复国”的基地。
  直到1991年李登辉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承认中国共产党执政大陆的正当性,这些名词才从中小学课本中消失。
  但也是从此时起,李登辉、陈水扁执政的20年间,台湾历史教育的主题逐渐走向“去中国化”和“台湾主体论”。
  岛内的蓝绿纷争也出现在教科书的字里行间。
  在民进党执政时期编写的教科书中,国民党的“光荣”便被抹除。对于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表现,只提了几场战役的名字,描述极少;除“伟大的蒋委员长”外,声名赫赫的国军将领如蒋光鼐、蔡廷锴、张自忠乃至台儿庄战役中的李宗仁,都只字未提。而对国民党当政期间镇压请愿群众的“二二八”事件,民进党的教科书着墨颇多。
  相反,民进党执政时期的教科书,对共产党,由于事不关己,倒显得更友好。
  在“国共势力的消长”一章中,民进党版的描述显出难得的节制和客观:“战争结束之后,中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在社会、经济方面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国民政府渐渐丧失民心,中共开始与国民党互争胜利果实,继而爆发国共内战,中共节节胜利,终于取得大陆政权。”书中甚至详细介绍了“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实力培养”。
  而今,国民党重又夺回了政权—话语权也包含在内。
  郝柏村投书之后,《人民政协报》报道,马英九明确表态:台湾历史教科书要删除民进党执政时期遗留的“台独化”、“皇民化”内容—“日治”改为“日据”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