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思考型阅读]

  近十年来,我国的阅读风气在下降,特别是人文阅读。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文类、思想理论类读物的发行量与销量是今天的好多倍,如《傅雷家书》《巴金随想录》这样的书,在八十年代可以达到几十万册的发行量,今天却无法实现。如今的畅销书与那时的畅销书相比,内容已经有很大的变化,现在都是一些娱乐性、通俗性与实用性的图书,这些都表明我们的人文阅读风气是在下降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两个原因: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赚钱或成名的机会增多,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大家为了这样的功利已分不出更多精力或时间来读书,而且在这样的功利目的诱导下,人们的心态变得浮躁,已读不进书。其次,随着产业化发展,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娱乐化,而且娱乐的载体增多了,吸引和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如果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和怎么读。生活的功利化、文化的娱乐化导致人们不读书或少读书,而那些可以真正陶冶人们性情,提高人们整体精神文化素质的人文类的读物更是涉猎不多。所以,我们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候要特别强调读什么书。年轻人喜欢利用网络阅读,但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无价值的、粗制滥造的内容,以前总说开卷有益,现在我觉得开卷未必有益。
  我曾经读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娱乐至死》,讲的是电视时代,人们占用大量时间,从电视里被动地接收信息,很少进行思考,他们从电视的阅读中得到的有效信息是有限的。与读书的群体相比,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有所下降。所以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所呈现的娱乐化实际上对人们知识的培养、素质的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最近我又看了一本德国人写的《网络至死》,讲的是一个新时代,人们主要是从网络上接收信息,这比从电视上接收信息更加成问题。当人们把网络作为主要信息源的时候,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会受到影响,甚至下降。书中有个统计,2005年,美国教育部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分析指出,最近几年接触网络的美国大学生,能够阅读复杂文本的人数降低了lO%。
  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大家很难完整地从网上阅读完一本书,因为网络阅读,会受很多因素的干扰。这也许与我的阅读习惯有关,还无法充分适应网上阅读。我觉得,阅读是一项需要专心致志的活动,需要集中精力,同步思考的。但是网上阅读通常难以做到这一点。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踏踏实实读纸质书。
  在娱乐至死、网络至死的时代,在人们的精力被大量分散的情况下,提倡全民阅读首先要提倡传统纸质图书阅读,踏踏实实地阅读一些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养,对于提高自己的精神情操和境界有益的人文类读物。
  对于全民阅读,在我看来,政府可以做的事挺多的,但目前,政府做的还不够。首先,我认为全民阅读是一项公益型事业,政府不仅要口头上号召,还要启动一些工程加以支持。比如说,农家书屋,搞得还算比较成功,接下来政府要搞什么,农家书屋需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除此之外,政府是不是还应该考虑提供或支持一些新的工程与项目?就如同把全民健身当成一项公益事业来做,为民众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比如支持中小学生阅读,搞一个中小学图书室建设工程,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阅读习惯等。再比如实体书店,如果任由其按市场化运作来发展的话,卖电器、卖手机、卖服装等永远比卖书利润高,谁愿意去经营书店?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书店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政府应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支持书店发展,上海与重庆已经走在了前面。
  因此,我觉得城市的文化生态应该作为中央考核一个城市的指标。城市不能只发展经济而不发展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口号喊得那么高,政府做的实事究竟有多少?如果把全民阅读当作公益事业,政府就必须有一些反商业化的政策
  其次就是媒体。在全民阅读中,媒体应该起主要作用,但现在媒体的商业化、娱乐化趋向严重,已经把它承担公益责任的空间挤压得所剩无几了,特别是主流媒体。商业化、娱乐化的主流媒体,要把读者引导到哪里去?
  作为出版人,我们也有很大的责任,应该坚持出版那些能够给人知识、智慧、思想与力量,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好书。当然,今天的出版业的情况有些令人不满意。书出的很多,但整体出版质量和水平是在降低,不是没有好书而是大批量的低水平重复出版把那些好书给淹没了。身为出版人,我们要提倡出精品,出版那些富有思想文化价值,具有感染力与感召力,能深入人心的好书。
  (作者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