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影响: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摘 要】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网络经济的兴起,电子货币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商品零售业的繁荣。但同时,电子货币也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以货币供给理论为视角,探讨了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根据现阶段电子货币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政策
  1.引言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及信息科学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电子货币的产生及广泛应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从货币的发展历程来看,货币的变迁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流通费用等以达到最终降低交易费用来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使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电子货币产生和发展已经给传统的金融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电子货币被广泛作为现金的替代,必然会影响到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从而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带来影响;而当电子货币替代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时,可能减少对清算资金的需求,使得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商业银行准备金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措施面临困难。
  国内外对于有关电子货币的研究分为机构研究和学者研究两个方面。1996年在Basle会议上对电子货币进行了讨论,9月国际清算银行发表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央银行的含义》报告。在报告中对电子货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义,描述了电子货币主要特征;分析了影响电子货币的发展因素,电子货币在中央银行相关的支付系统、铸币税、货币政策、监管及发行机构等方面带来的问题:提出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占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比重。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它的1996、2000、2001和2004年的《电子货币发展调查》报告中描述了各种电子货币在同盟国家的发展状况,总体概括了关于电子货币及网络和移动支付的一些法律问题如货币政策、铸币税、发行者、监管等,提出电子货币会对货币乘数及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国内方面,胡俊霞、黄勇(2004)提出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定义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对货币政策工具产生了影响,使得贴现政策作用下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传导机制都受到了影响。周光友(2007)以电子货币替代率E/M1和现金漏损率k为自变量,分别分析除了电子货币与侠义及广义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得出电子货币放大货币乘数效应、加大货币乘数波动、增加货币乘数的内生性等结论。邓钦臣(2009)对电子货币供给做了全新的理论推导,理论推导的结果表明,只要对电子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初始发行比率进行调控,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徐舒灵(2011)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揭示二者之问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理。
  虽然较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电子货币的发展起步晚,但由于我国特殊国情,人们对电子货币的需求和潜在需求大,这种需求使得我国电子货币发展非常迅速,在过去短短几年时间,电子货币的使用量成倍增加随着电子货币的潜在需求得到满足,加上我国流通中的现金在货币构成中所占份额比较大、现金使用范围广泛、监管水平有限,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这一切使得研究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成为必要。
  2.电子货币的概念
  电子货币是“数字化的货币”,又称为电子现金、网络货币、数字现金、 现金等,是依托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电子支付方式。对于电子货币的确切定义目前尚无定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目前的电子货币基本上是各个发行者自行设计、开发的产品,从具体形式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信用卡、IC卡、智能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等。与传统通货相类似,电子货币在商品交易支付中,也具有交易行为的自主性、交易方式的独立性和交易过程的可持续性等特征。电子货币也可被分割、易于携带,电子货币也同样担负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职能。但同传统通货相比,电子货币是虚拟的数字货币,依托电子信息网络进行流通,其运行的最大特点是无纸化和信息化。利用电子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交易速度大大加快,交易费用大大降低,更加方便自由。
  3.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从来源看,它是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货币供应量;从运用看,它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流通中的通货C组成,用H表示:
  H=C+R
  从这个简单的公式就可以看出,如果电子货币部分取代流通中现金,在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减少基础货币;如果流通中现金保持不变,电子货币使得具备了活期支票账户功能的存款在账户分类上仍然可以被划分到储蓄账户,其效用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实际缴存率下降,相当于减少了存款准备金,也将导致基础货币减少。
  3.1 电子货币对流通中现金的影响
  图1反映的是增幅与占GDP比重的趋势,可以看出占GDP比重是逐年下降的,而图2可以看出银行卡消费交易金额逐年上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电子货币对于流通中现金的替代作用。
  图1 增幅与占GDP比重趋势图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年)
  图2 2000-2010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金额和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年)
  3.2 电子货币对存款货币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尽管法定准备金比率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但存款货币银行却能够通过主动或被动的资产结构调整,来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数量。在这种资产调整的过程中,电子货币就能够发挥影响存款货币银行法定存款准备的作用。经过总结,电子货币对存款货币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会产生的影响如表1。   4.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货币乘数是货币存量对基础货币存量的比率。代表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根据货币供给量的公式,货币乘数可以表示为:
  m表示广义货币乘数,现金漏损率为k,定期存款率为t,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超额准备金率为e。因此货币乘数主要由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四个因素决定。
  4.1 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传统的经济中,由于现金的使用量还很大,因此现金漏损率也相对较高,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也就较大。而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电子货币大量取代了流通中现金并转化为银行存款,直接的结果是使流通中现金减少的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款。这样,现金漏损率就会下降,由于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关系,这就使货币乘数变大,反之就会使货币乘数变小,如图3。
  图3 现金漏损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整理得出)
  电子货币的使用使现金漏损率k整体逐渐减小。其理由为:①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高速流通的电子货币会使流通中现金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②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商品交易总额的扩大,人们选用电子支付手段进行结算便可以发挥规模经济和安全效应,降低单位结算成本和支付过程的安全性,而使k下降;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与收入的增长,边际储蓄倾向上升,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而公众储蓄的主要形式是银行存款,因此随着人均收人水平的提高,公众所持货币资产中,现金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而银行存款所占比重则会相对上升,即k逐渐下降。
  4.2 定期存款比率
  定期存款比率取决于社会公众以定期存款形式持有货币的偏好,人们持有现金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满足交易的需要,随着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使用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普及,而且电子货币提供的信用功能更是现金不能代替的,这一切不断增加人们持有电子货币的欲望,而降低了持有现金的欲望,因此现金与存款比率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流通中现金的不断减少,使存款比率不断增加。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主要受利率的限制,而电子货币中信用货币的使用,如贷记卡的大量使用,将会减少对活期存款的需求。一个趋势是社会中现金减少,而存款增加;同时人们为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而更多选择定期存款,从而增加定期存款的比率,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呈上升趋势。
  定期存款比率主要受市场利率以及相关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电子数据交换在企业领域广泛使用及快速传递使得流通中资金周转速率加快。在一定的交易量下,周转速率快意味所需资金量很少,相应地减少现金需求,存款增加将获取更多利益,定期存款比率t增加。
  4.3 电子货币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由中央人民银行进行制定,但电子货币的引入,必然影响中央人民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而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则由存款货币银行进行调整,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提取现金的需求下降,银行因此可以减少用于满足客户提取现金要求的背负资金,这样用来维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超额准备金就可以降低;同时因为银行存款货币实现货币化,实行集中式资金运营存款货币银行则可以统一调剂分支机构资金余额,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省备付资金,降低存款货币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
  5.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政策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子货币的发展将对传统的货币供给模型产生巨大的影响,其结果将直接导致货币当局赖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基础和依据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到整个货币政策体系。传统货币政策体系是以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为前提,利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其间还要依赖中间目标和有效的传导机制,实现对经济的调控。而电子货币对中间目标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都提出了挑战。
  5.1 货币中间目标
  目前大部分国家选用的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在电子货币流通的环境中,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其形成机制将更加复杂。电子货币将使流通中的通货减少,并且大大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根据货币数量论,电子货币的使用将使得利用现金进行交易的需求下降,同时电子货币在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作用也将使货币需求波动,货币需求波动直接影响利率,利率变动更加剧货币需求波动,这种波动性将使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减弱。
  货币供应量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电子货币的流通对基础货币和各层次货币供应口径的货币乘数都产生影响,这将直接影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可控性、可测性和最终目标相关性。
  电子货币从根本上改变了货币的存在形式,它一方面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另一方面却增加了货币构成的复杂性,使得货币构成的衡量尺度模糊不清,减弱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可测性。另外,电子货币推翻了货币流通速度稳定这个理论前提,其流通速度与经济的运行情况紧密相关,使货币供应的内生机制作用加强,货币当局对货币量的控制愈发困难,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大大降低。相关性方面,货币构成的复杂性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使得对货币量本身的认识有待明确,对最终目标的认识也有待加深,从而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也将无从提及。
  5.2 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但是电子货币减少了流通中通货,使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大量缩减,而且电子货币是发行分散,央行并不是唯一的发行人,这样的结果有可能使中央银行由于缺乏足够的资产负债而不能适时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吞吐操作,从而减弱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央行通过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向央行的借贷成本,从而调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电子货币可以由商业银行发行使得商业银行可以缓冲再贴现率的影响,结果再贴现率对于电子货币的供需难以直接发挥作用。当然由于目前阶段电子货币的发行仍然需要依赖传统货币来保值,所以当发行者面临赎回电子货币的压力而需要向央行借款时,再贴现率仍然能够影响其借款的成本。   对于法定准备率,由于电子货币取代了部分有准备要求的储蓄,使得法定准备金的实际缴存率下降,而且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在金融创新中也在不断受到冲击,当电子货币规模不断扩大时,法定准备率的有效性也将不断下降。
  6.针对电子货币背景下的政策建议
  在当前电子货币盛行的背景下,需要改善该货币形式的总体环境,并从政策和机制两方面把握金融趋势、规范操作流程。
  6.1 完善电子货币的支付环境
  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应该从电子货币的整体支付环境人手,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积极鼓励发卡机构无偿提供电子支付设备给广大商家,同时通过培训来确保能够熟练使用,并且减免电子货币支付的手续费用。待电子货币真正发展起来之后,再逐步地加收手续费。
  6.2 健全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机制
  对电子货币发行者实行限制。电子货币的币值稳定是头等大事,所以必须对电子货币发行者实行限制,具体限制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明确电子货币发行的合法性,另一个则是针对发行主体资质做出限制。电子货币发行者的财务运作以及结算系统必须是安全稳定的,而且需要有大型商业银行等信用机构作担保。
  根据电子货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准备金率。不管电子货币的发行者是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经济主体,都必须确保其具备最终支付能力。这就需要中央银行根据电子货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准备金率,并提取一定的准备金。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确保央行货币政策发挥应有的效用。
  6.3 强化针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力度
  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电子货币。可以消除电子货(下转第74页)(上接第71页)币对货币供应机制的冲击。提高货币政策的适用性.有利于货币政策操作和金融稳定。一方面,电子货币是发行机构创造的负债,如果发行机构是银行。则会便利中央银行定期编制银行概览和货币概览。另一方面,如果只允许银行发行电子货币,现存的银行监管制度就依然适用。因此,目前要求电子货币发行主体仅限于银行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但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允许信息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货币产品。以增强我国电子货币的国际竞争力。
  7.结语
  电子货币时代的来临,极大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子货币的发行,弱化了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货币,加大了货币乘数,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减弱了中央银行在货币供应上的控制能力。电子货币的流通使货币运行规律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体系内部因素的影响,受到市场因素的支配,增强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从而要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货币供给体系必须进行变革和完善。
  展望电子货币发展的未来,新形式电子货币将具有自己独立的信用创造力,可用来独立履行货币的各种职能,货币发行将不再是各国中央银行独有的权利。这种新形式的电子货币将成为世界货币,但它却没有任何实物的形态。届时金融活动将没有国家的界限,金融市场将走向真正意义的国际化,竞争会变的更加激烈。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理论工作者,都要抓住时机,加强规划,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胡俊霞,黄勇.论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的选择[J].经济论坛,2004(24):92-94.
  [2]梅坚.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J].经济师,2004(8):114-115.
  [3]周光友.电子货币视角下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原因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1):20-24.
  [4]邓钦臣.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理论推导[J].湘潮,2009,12:55-57.
  [5]徐舒灵.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供给理论的影响[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3):66-68.
  [6]杨军.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作用与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黄伟男,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