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 高职高专选修课的现状与改革对策

  摘要:选修课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部分,是拓展学生能力、素养的重要的途径。但是由于制度等多种因素,选修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很大程度的影响了选修课的学习效果。该文结合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选修课的现状,并根据数据挖掘技术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选修课;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557-02
  1 概述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其中,选修课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满规定学分才达到毕业要求。其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即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全面提升学生全方面的 素养,又可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选修课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高职高专选修课一般是面向全校、全院的公选课程,由学院教务处提供课程目录,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专业、兴趣和爱好在学期初进行选报申请,经教务处审批符合开班要求,便可开始选修课的教学,在期末,任课老师根据课程特点给出考核方案,通过考核得到相应的学分,若不合格,可以在下一学期重修或者重新选择。由此,在选修课教学、选课、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考核标准等诸多因素,导致学生可能选不到自己满意的课程,但是又为了完成选修任务,学生选课和教师教授都常常显得很功利,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又影响老师的教学,使得教学质量下降,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让选修课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变成了“鸡肋”,并未真正体现出选修课的真正意义。该文将结合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的实际现状,结合一些调查、分析方法,给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学院以及兄弟院校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给出参考。
  2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现状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3月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由海南琼海师范学校升格而成的培养信息、软件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设有9个系部, 27个专业,覆盖电子信息、大类为主体,艺术设计传媒、财经、旅游、文化教育等门类。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有明确的规定选修课学分的要求。今年来累计开设选修课152门,覆盖了理、工 、文 、法 、教、经 、管等多个学科门类,学科门类和课程数量基本满足我院学生的选课需求。同时,我院的选修课管理也纳入到学院的教务系统中,包括选修课开设申请、审批,学生选课、考核等一系列管理。目前每学期选修课的开课率、出勤率以及考核过关率都比较高,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满足学生多方位的学习需求。
  通过这些年选修课的开设和管理过程中,无论在教学组织、管理中,还是在制度规定上以及软硬件的配套服务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项目组成员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归纳如下几点:
  1)开设课程不能突出特色,质量有待提高。每学期末,老师都会向教务处提出选修课开课申请,只要是申请的课程在选修课目录中并且申请老师提供教学资料,一般情况都会审批。有些课程滥竽充数,教学过程敷衍了事。而一些省级、院级的一些特色课程并不能真正实现共享,发挥的作用不大。导致一些学生对开设的课程没兴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2)学生选课盲目,缺乏科学的指导。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在高考中遭遇升本的失败,学习倦怠感、挫败感比较明显。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性,情绪起伏很大。老师抱怨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抱怨学习枯燥,还有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学生选课大部分是凭感觉或者一时兴趣,并没有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进程和学习基础,凭感觉、凭课程名字盲目的选择,等真正去学习时,才发现,课程并不适合自己,由此出现的调课、逃课、退选的现象也不少,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3)教与学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在选修课开设期间,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很明显,达到了开设的目的。但是也存在一些课程,老师申请开设时就是为了增加课时报酬为目的的,导致教学过程,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一部分学生呢,因为在培养计划中必须要求选修课达到规定的学分擦允许毕业,由此,选修课就成了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没有目标,随意性、盲目性很大,直接导致选修课的效果。
  4)教学资源及服务不到位。由于选修课开设不能影响正常的常规教学,由此,就要受到教学资源的约束,大部分课程的开设只能在晚上或者周末,这样一来,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以及相应的教学服务自然就松懈下来,缺乏了这些保障措施,教学质量和效果自然下降。
  5)选课系统和管理有待提高。一般情况下,选修课的申报、选修以及考核都是通过教务系统完成的。由于课程受开班人数、教室硬件的要求,有些热门课程未等大部分学生登录系统早就被抢完,而一些学生则是选择容易通过、要求低的课程,这样一来,既影响学生的选课积极性又影响老师的授课热情,直接导致教学效果。
  3 选修课的改革与对策
  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调查问卷、教务系统选课数据分析、面谈等多种形式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除加强制度管理,还需从源头抓起,既要调整选修课课程结构,又要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等个性化的需求,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既能通过选修课学到技能,又能对自身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这才是开设选修课的真正意义。
  1)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选修课教学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应与常规教学一样对待。在严格的制度下,涉及的人员,各尽其职,认真对待,无论教学效果还是学习效果都会有明显的提高。其中包括:   ① 开课审批:审批课程时,不仅要看课程是否在目录中,提供的资料是否完备,还要看老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资历来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老师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一旦承担该课程,就要全程负责到底,包括教学任务、效果和质量。从根源上杜绝应付、繁衍的态度。
  ② 教学检查:对老师承担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料进行定期检查,开始、中期、结束。让每个阶段按照正规的教学流程完成。
  ③ 督导:由于一部分选修课是在晚上、周末进行,一般督导都很少去检查,导致老师、学生都有放松的心态,不能认真对待,随意性很大,影响教学质量。建议督导要不定期抽查,监督,真正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
  ④ 课堂管理:很多时候,学生对于选修课不重视,对于选修课课堂纪律很松散,迟到、早退、旷课经常发生,严重影响老师的上课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将平时的课堂表现、考勤纳入期末考核中,让学生一旦选修,就要认真对待,不能随意,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⑤ 考核管理等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对老师、课程和学生的考核。对任课老师,则根据督导、学生、教学效果、对老师进行一个综合的考核,一方面对老师是一种激励和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随时对课程的任课老师有一个积累,方便今后推荐给学生。对于课程,则是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印象、满意度以及对学生的帮助度等因素进行打分,建立课程资料库,为今后学生选课提供参考。对于学生,课程结束后,要通过考核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对于没有考核通过的,也要有响应的惩罚措施,不能无所谓,让学生首先在思想上重视,不能随意选课,也不是随意选课就能拿到学分。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指导选课。目前的选修课选择,全凭学生意愿,没有任何限制和引导,导致学生选手随意、盲目,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如果能有一个引导机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历史选课记录,提供一系列推荐组合,让学生科学而又有目的的去选择选修课,既符合学生特点,又能延续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有了兴趣,积极性、主动性高了,学习效果自然提高。根据课题组成员对学院3000名学生进行试卷调查,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量表的调查、历史选课记录、考核成绩以及对选修课满意度调查,发现:学习习惯越有规律、兴趣越广泛的学生,在选课时都不会盲目,都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学习进程进行选课,而且课程考核成绩都比较高,对课程的满意度也较高。由此可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并给出科学的指导建议,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是选修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该方法需要建立丰富的资源库,并给出可推荐的模型,并且资源库越大,推荐效果越明显,也越有效。这也是项目组下一步的重点研究方向。
  3)灵活的试听机制和个性化的选择。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允许学生选课后有一个试听的周期(1~2次),这也可以避免选课盲目性、随意性留下的后遗症。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适当的给予个性化的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保证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只要能对学生提供帮助,提高学生的能力,允许学生灵活的选择1~2门课程,而不是固定一学期只能选择一门的限制。只要学生有了兴趣,积极性、学习效果自然提高。比起一味的要求、强制,更适合当下高职高专学生的个性特点。
  4 结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个性化明显,特点突出,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必趣,那么兴趣就会像磐石一样吸引他们,促使他们排除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自然明显提高,因此,高职高专选修课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建成,刘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5):124-125.
  [2] 李桂英.提高公选课教学实效的思路和做法[J].长春大学学报,2001,l1(3):33-34.
  [3] 杨迎天.对普通高校选项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4):425-417.
  [4] 王松桂,陈敏,陈立萍.线性统计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Jiawei Han.Micheline Kamber.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6] 黄俊杰.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培育理念与人文素质.教育通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9-25.
  [7] 《教育教学改革新探索》编委会.教育教学改革新探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