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银行哪个发展最好_股份制银行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摘要】 本文在介绍我国股份制银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我国九大上市股份制银行经营效率指标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其近五年资产利用率、员工利润贡献等表现情况,发现部分银行的经营效率方面存在相对薄弱之处,并提出在未来银行发展中需要注重的方面和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银行 人均资产 人均净利润 薪酬
  一、我国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共有九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分别是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选择这九家上市银行作为分析样本,首先是因为其作为我国股份制银行和广大中小银行的代表,发展相对成熟,他们的发展历程可以为广大中小银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好的学习和模范作用,取长补短;其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较为完善,数据来源充实,利于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然而,由于九家样本银行的资产规模不近相同,其中各大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差异过大,如民生银行2010年无形资产为1.82亿元,2011年为34.64亿元,相差近20倍,与总资产规模相近的兴业银行相比(2010年和2011年的无形资产分别为3.19亿元和2.78亿元),差距较大。与此同时,平安银行2012年无形资产总额为58.78亿元,较2011年的2.81亿元相差过大,而2011—2012年华夏银行这两年间无任何无形资产计入总资产规模。为使得人均资产这一指标对比更加精确,文中资产规模的计算均为扣除无形资产的总资产价值,本文中所有图标数据均为作者自行收集整理分析。
  图1、图2分别为上市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和净利润对比图。从图1、图2可以看出,2008—2012年五年间,各大银行的净利润随着实体资产规模的增加稳步上升,资产规模对利润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交通银行价值居首位,平安银行(和深发展银行合并后正式更名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规模偏小,其他六家股份制银行居中。每家银行各年所得利润基本与资产规模相匹配,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居首位和次位,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由于资产规模本身较小,分列最后两位。
  二、我国上市股份制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银行的利润总额与其规模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单纯的通过利润总额对各大股份制银行进行盈利排名,对银行的实际经营效率或是在不同企业文化下员工能力的不同体现进行比较并不具有合理性。因此,下文从人均掌控资产数额及员工个体为公司创造的利润,以及是否获得相应薪酬方面,对我国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效率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
  1、人均资产和人均净利润
  在刚过去的2012年里各大银行获得了不菲业绩。整体来看,2008—2012年五年间各大银行的经营业绩都蒸蒸日上,所有银行的人均资产(为总资产除以员工人数,员工人数的计算包含境内在职人员和派遣人员,不含退休员工)和人均利润(净利润除以当年员工人数)均处在波动上升区间,说明了目前我国股份制上市银行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国际大环境下依旧发展趋势良好。图3、图4分别为2008—2012年人均资产对比图和2008—2012年人均利润。
  以2012年为例,浦发银行的人均资产和人均利润最高,每位员工平均为浦发银行经营约8700万资产,同年为银行创造利润约95万,除去刚刚与深发展银行合并的平安银行,交通银行的每位员工在2012年为单位掌控约5500万实体资产,只有浦发银行的三分之二,创造利润约62万,约占浦发银行的三分之二。对比来看,浦发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人均资产和人均净利润都超过交通银行,说明从员工的经营效率来看,交通银行在未来发展中有待提高。
  通过均线对比,虽然华夏和光大处在人均资产均线之上,尤其是华夏银行,但是在人均利润的对比中其却处在均线之下,说明虽然人均资产占有量较高,但是人员的经营能力和效率有待提升;同样,虽然招商和民生的人均资产相较大多银行较少,但是他们的人均利润却基本处在均线之上,说明员工所使用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较强。
  人均资产和人均利润长期处于均线之上的银行只有浦发和中信银行,而那些人均资产和人均利润长期均处于均线下方的银行,即交通银行和平安银行应当立即分析各自银行的经营现状及原因,及时改善状况。当然,不同银行各分部的状况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各自银行针对各自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做好合理的公司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
  2、人均薪酬
  随着各银行的规模扩大和业务发展,人均薪酬表现各有不同,然而并不是每家银行的员工薪酬都随着银行资产和利润的增长而同步提升。通过图5我们可以看到,2008—2012年五年间,人均薪酬始终在均线之上的银行有浦发、光大、兴业以及中信银行。
  虽然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人均资产、人均利润以及人均薪酬处在同行业的前列,浦发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净利润、人均资产和人均利润均高于中信银行,但是人均薪酬却在近两年间低于中信银行。秉承“笃守诚信、创造卓越”的经营理念,浦发银行在过去五年间不断扩大收入来源,促进业务利润持续快速增长,增强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和对股东和客户的价值贡献,巩固并扩大了人均资产和利润的领先优势。虽然人均资产波动偏大,但是整体来看中信银行的经营效益最好,员工待遇相较于同行也更有优势。当然,这和中信银行坚持建设“有独特市场价值的一流商业银行”的发展愿景和独特的品牌和企业文化密不可分。此外,除了去年刚和深发展整合的平安银行,交通银行的规模虽然在所有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最大,但是无论是人均资产、人均利润还是人均薪酬均处在同行业的落后位置,说明无论是银行的单位资产产生的利润还是员工的经营效率都亟待提高。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建议
  目前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虽然各项资产盈利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但应注意避免粗放式的快餐复制经营模式,因此,需加快结构升级和产品更新,转变发展模式,积极借鉴国内外银行的成功经验,完善和加强薪酬资源配置机制,适当调整符合国情和自身情况的经营战略,实现银行高管、员工和股东的共同长期稳定发展,避免短期冒险行为。   1、强调特色经营,避免同质化产品
  目前行业内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一些业务创新大多停留在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业务方面,而收益率高的中间业务如个人理财、租赁财务顾问等个性化特色服务只是少量开办,投资银行和国际金融创新衍生工具等方面由于客观原因尚处摸索阶段,虽然有些银行已经适当引入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模式和理念,但难以产生优化整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和规模经济效应。同质化困扰着商业银行,也束缚了个人理财市场在“质”和“量”上进一步发展。应积极探索我国深入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途径,真正地、有实效地走出同质化困境。
  2、加强薪酬体系资源配置,提高员工管理和创新能力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长期激励计划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员工作为银行发展的基础,是银行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可持续利润的基础,在目前的银行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中,如在客户资质分析和理财顾问等业务方面,员工的创造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除了企业文化的熏陶之外,建立区别与其他企业的激励措施亦不可或缺。在美国,为了激励银行员工的积极性,拥有股票期权的银行员工占到员工总数的10%~15%,同时这也是股权激励奖励比例最高的行业之一。以股票为载体的奖励机制具有如下优势:第一,使得现有员工、管理层及投资者拥有了共同的经济利益;第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竞争中,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公司并有效地避免人才流失。
  3、提高银行自身经营效率,注重整体运营效率协调发展
  除了通过培训和激励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外,各银行还应加速转化科研成果,不断提高资产利用率和降低成本。如一些银行电子系统比较滞后,一些数据仍需手工记录待人工计算后再录入到人力资源系统,既影响管理效率,也存在操作风险。不同于缺少市场化机制的苏联、资本金融和资源有限的德国以及企业与银行紧密捆绑制度欠缺的日本,截止到2007年我国电子金融市场规模已达500亿元左右,发展已经相对迅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各大银行唯有不断提高和完善技术,使得传统的经营业务和电子银行协调发展,从而推动自身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到,首先,浦发和中信银行在员工的资产管理及利润创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他银行应适当分析和借鉴其成功经验,在员工筛选以及整合资源、发挥协同作用等方面努力,积极推动自身企业的经营效率。其次,表现较差的交通银行和平安银行,尤其是交通银行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其规模和员工人数远远高于股份制银行,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环境相对封闭,简单粗放式的快餐店模式在特色化经营需求的现状下迟早被淘汰,在追求规模经济的同时注重进行业务创新,提高经营效率才能保证公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银行业快速发展及外资银行全面渗透的情况下,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员工激励体制,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从而提升银行整体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提升竞争力。具体来说,首先,在业务运作方面,提升传统业务经营效率的同时,要发展符合顾客需求的新兴中间业务,拓宽银行的发展空间;其次,在金融产品和技术创新方面,实行差异化战略定位,创造性地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品牌;最后,员工是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中,应当积极地进行人才储备和培养,因为任何行业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注重员工能力的提升,才能使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未来真正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 施慧洪: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与农村金融信息化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专题组: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 王聪: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 郝胜国: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5] 龚锋:中国银行业稳健经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 王松奇:金融蓝皮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 赵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3(2).
  [8]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EB/OL].www.cbrc.gov.cn,2010-02-15.
  (责任编辑: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