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话题100句幽默 让幽默之花绽放在语文课堂

  摘要:幽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寓庄于谐、顺手牵羊、穿插故事、妙用修辞、移时错位、出奇制胜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谐师生关系。益智明理的幽默,折射出的是教师真善美的心灵之光。
  关键词:幽默;语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89-02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也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益智明理的幽默,折射出的是教师真善美的心灵之光。当然幽默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是教师具备幽默感的前提。有此基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幽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消除心理障碍,和谐师生关系,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想象能力。教学上如果能以风趣、诙谐而巧妙的语言来“传道、授业、解惑”,妙趣横生又鞭辟入里,那么,必然是满堂生辉,情趣盎然,求得“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寓庄于谐
  本该苦口婆心的说教,一旦换一种方式,不但显得风趣,还让人易于接受。例如在讲语言运用中得体时,我举了一些交通广告:“为了您的安全,请中速行驶”,“司机贪饮一杯酒,亲人悲流两行泪”。这样说未尝不可,意思明了,语言恳切,可是呆板、不惊人,真情有余,风趣不足。那么,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怎样呢?试看:(1)美国西海岸一条公路的急转弯处一个牌子曰:如果您的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不必刹车。(2)美国长岛公路路口,有一块交通告示牌写着:电线杆自卫时,会给汽车和司机带来伤亡。(3)国外一辆满载复印机的货车在某公路上行驶,车上贴着一醒目的告示:小心驾驶,阁下无法复印。
  二、顺手牵羊法
  如在讲作文时要有波折,“文似看山不喜平”,我顺手牵羊,举了郑板桥写祝寿词的例子:有一天,郑板桥到一位姓陶的朋友家去祝寿。正逢滂沱大雨。他刚一进屋,主人就捧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些贺词之类。郑板桥亦不推辞,挥笔就写下“奈何”两个字。人们围上来看,都不解是何意。郑板桥接下去又继续写下“奈何,可奈何”,众人立即哗然,主人神色也很尴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正在群情疑惑之际,只见郑板桥笔走龙蛇,刷刷地写下了下面三句诗:“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至此大家才如释重负,众口称赞郑板桥能即景赋诗,才思敏捷。特别是在“奈何,奈何,可奈何”这种大煞风景的句子之下,摄情入境,即景抒情,竟能刻意翻新,反贬为褒,堪称奇才。还有朱元璋的“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二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的例子也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三、穿插幽默故事
  《范进中举》一文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主题时,我讲了这样的故事。一个老头70多岁才考中进士,媒婆马上给他提亲,老头无奈地说:“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才把官袍穿。媒人却问我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妙用修辞
  正是修辞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才开放出多姿多彩、情调各异之花。如讲夸张可举例:“宋寨主轻轻咳嗽一声,比我马二栓打个炸雷还响。”(《李自成》)“有人把一个钱看得比磨盘还大。”(魏巍《东方》)“他太胖了,脸上的皮不够用,以致睁眼只能把嘴合上,张嘴只能把眼闭上。”讲比喻列举毛泽东把又臭又长的文章比作“懒婆娘的裹脚”。讲对偶:“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在讲《爱莲说》中托物言志写法时,可以用了拟人手法的一针谜为例:“瘦小身儿铁全身,终生侍奉女钗裙。有眼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裳不认人。”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知识,学会感悟。
  五、移时错位法
  移时错位法包括两种方法:移进法和错位法。这两种其实都是错位,前者是时间错位,后者是空间错位。“移时”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突破时间的限制,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幽默效果。比如《张衡传》,其中有一句“衡下车,治威严”,教师有意识地错解“张衡走下车”,而不是“官员初到任”,用现代的意思去解释古文,闹出笑话。增强学生对“下车”含义的记忆。“错位”可以是人际关系的错位,也可以是空间地域的错位。比如称对方儿子为“犬子”,像关羽回绝孙权的“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是人际关系的“敬谦错位”。称赞朋友的妙龄女儿是“年近花甲”,是望文生义,年龄错位。移时错位是有意识地违反逻辑上的同一律而闹出笑话。同一律要求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或同一空间或同一关系下,只能用同一概念去表达,保持其同一性,而当时间、空间或关系改变的时候仍用同一概念去表达,就会闹出笑话,产生幽默效果。
  六、出奇制胜法
  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具体情趣采取有悖常理的举动,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柏格森说:“将某一思想的自然表达移置为另一笔调,即得滑稽的效果。”柏格森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更进而言之,不论何种操作方法,幽默之所以产生,根本的一条就是反差。出人意料的反差是引笑机制的关键所在。如“不打不相识”、“一毛不拔”用在打字机和牙刷广告语上。有一商家在金融危机那一年在对联中写道:“金融危机危中有机,年逢牛年牛年更牛。”在金融危机中不失信心幽默。有了反差效应,幽默随之产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儿童也不理解教师。”适时地运用幽默感,是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因此,教师的幽默感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性格之美和人情温暖,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力量。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