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地区麦茎蜂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茎蜂

  摘要 阐述了麦茎蜂的特征特性,调查其近3年的发生情况,并总结了其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麦茎蜂;特征特性;发生情况;防治措施;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1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75-01
  麦茎蜂(Cephus Pygaeus Linne)分布区较广,青海省大部分农业区常常大量发生。以幼虫在麦茎内壁取食,影响种子千粒重与品质。一般被害率为10%~20%,严重地区达50%,甚至高达70%,经调查,大通县每年发生1.33万hm2,虽然努力防治,但其危害所损失的小麦仍达500 t左右。不仅如此,大通地区麦茎蜂的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根据当地区麦茎蜂的发生危害情况,采取最佳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1 特征特性
  麦茎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广腰亚目,茎蜂总科。成虫身体细长为8~9 mm,黑色,腹无腰,胸部下面有黄色的斑,腹部细长为头、胸部之和的2倍,第4、6、9节后缘有黄色横带,前胸背板后缘平。翅膜质,前翅大于后翅,翅痣狭长。线状触角。咀嚼式口器。幼虫头部淡褐色,体躯黄白色,生有稀疏小刚毛,无足,肛节延长成短管状,上有6~9根毛排成一列。大通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青海东部地区的北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作物一年一熟制,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大通县因气候温度等因素,麦茎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麦根茬内做茧越冬。根据调查,外川地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6月中旬达到成虫盛盛发期:浅山地区在6月上、中旬羽化,至6月下旬达到成虫发期;脑山地区在6月中、下旬羽化,7月上旬达盛发期。成虫羽化后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并交尾产卵,卵香蕉形。卵单产于旗叶或旗下叶的叶鞘处,乳化幼虫取食茎秆内壁髓部,咬穿节间,顺茎秆内壁上下为害,造成白穗,到小麦蜡熟期,老熟幼虫降至茎基最下部(通常在地表以下),此时从内部将茎的内壁作环形切裂使植株遇风倒伏。之后,在茎基部结一个淡褐色、透明、薄膜状可防水入侵的长茧越冬,茧长一般在幼虫体长1倍以上,未休眠的幼虫根据土壤、外界气温条件的变化在茧内上下运动。
  2 麦茎蜂发生情况
  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近3年内,通过对川水(长宁)、浅山(城关)、脑山(桦林)3个不同生态区的麦茎蜂越冬情况进行定点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麦茎蜂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通过近3年来川水、浅山、脑山3个生态区麦茎蜂1 m2头数的分析(表2),可知麦茎蜂的发生趋势:脑山高于浅山,浅山高于川水。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川水地区麦茎蜂的越冬成活率低于浅山、脑山地区,脑山麦茎蜂越冬成活率低于浅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川水地区98%的小麦田进行秋深翻;春播前50%以上的地块灌水;机械收割后的麦茬进行焚烧,这种常年耕作制度破坏了麦茎蜂的生活环境,致使川水地区麦茎蜂的发生虽然逐年呈上升趋势,但从2个表中比较来看,川水地区的麦茎蜂上升幅度还是小于脑山和浅山地区。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虫性品种。在同等条件下,互助红品种的抗性优于青春系列品种;也可选用抗麦茎蜂的其他新品种。二是合理轮作倒茬。合理轮作倒茬可减轻麦茎蜂的发生[1]。据试验结果表明:连作3年,麦茎蜂117头/百网,连作2年麦茎蜂下降到54头/百网,轮作后麦茎蜂降低到30~35头/百网(未达到防治标准)。三是适当适时早播。使小麦各生育期比往年提前,到麦茎蜂成发时,小麦花期已过,从而缩短了麦茎蜂的危害时间,减少了小麦损失。四是秋深翻。秋收后及时深翻,将地表的幼虫深翻在土壤中使其死亡,从而降低危害[2]。据试验结果表明:耕深达到25 cm,翌年麦茎蜂的成虫羽化成活率为15%;耕深超过30 cm时,其成虫羽化率几乎为0。五是消灭根茬。机械秋收后小麦田根茬较高,将其晒干后烧毁,可消灭根茬中的麦茎蜂幼虫,同时可烧毁麦田中的
  其他害虫、杂草与杂草种子。春播前将麦田根茬耙出并集中起来进行消毁、粉碎或深埋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
  3.2 化学防治
  防治指标:成羽化率累计达到50%以上;调查穗下第1~2节中的产卵数每株达到1%~2%;成虫达到40~50头/百网。
  防治时期:拔节末期至孕穗期,成片叶龄在6~7片,个别达到7叶1心时防治,同一地区狼毒花(馒头花)盛开时防治;在成虫羽化盛期进行防治。
  防治方法: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600 mL/hm2、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黑光灯乳油300~450 mL/hm2、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等,上述药任选1种对水225 kg,在无风晴天喷施进行防治。麦茎蜂严重地块间隔7 d再喷1次,连续喷施2~3次。连继喷药时应当交替使用以上农药[4]。
  4 参考文献
  [1] 鲁学文.永登县麦茎蜂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3):29.
  [2] 赵吉平,左联忠,王彩萍,等.汾阳市小麦麦茎蜂发生规律及防治[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9):101-102.
  [3] 许瑛,任杰成,白冬梅.冬小麦害虫麦茎蜂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陕西农业科学,2006(6):86.
  [4] 黄相国,王海庆,葛菊梅,等.灰翅麦茎蜂的生物学及其防治对策[J].昆虫知识,2003,40(6):51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