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先秦儒家哲学》有感

  读《先秦儒家哲学》有感


  《先秦儒家哲学》这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儒家的各种系统知识,特别谈了“先秦”是指秦始皇以前的春秋及战国时代, 诸子争鸣、百家竞起,知识分子都在想办法化解时代危机,特别详读了《孔子》的知识,以孔子为出发点,孟子为中继点,这两点形成一条直线,以这条线直线为立场,只要方向相同就是儒家,儒家又名“孔孟之道”,可谓名副其实。

  “儒”为人的需要而组成这个字,儒家的哲学一切以人文为本,《论语》中有一个故事,孔子在鲁国做官,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告知马厩失火,孔子只问“伤人乎”,只问了是否有伤人,并未担心马的损失。这真是令人震撼。古代社会阶级分明,在那个时代,马车夫、工人、佣人、在高阶段的人看来,他们的命不值钱,而马却是非常贵重。所以孔子问人而非马,是标准的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是指每个人都是目的的核心,价值的主体,如果只把别人当手段来利用,就不是人文主义。为什么?你把别人当手段,也会造成别人也把你当手段的下场,这就是人吃人,我们应该在把别人当手段的时候,同时也应该尊重别人,对孔子而言,马厩失火时,第一时间只问人有没有受伤,而不是关心财产的损失,这就是人文主义最好的写照。在那个时代,有谁能像孔子一样,超越身份、阶级、地位、只注意到对方是一个人?并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儒家思想,孔子的用意。做人一定要真诚,真诚之后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让你去行善,行善就是实现你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儒家的思想:“仁”是每一个人的出路,“仁”主要以内涵是真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否真诚是很难分辨的,古人言:“知人知面不知心”,真诚是自己对这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只有人类才有这个品德,其它生物都基本上靠本能来生活。真诚不真诚的问题?人有时很难真诚,人为什么会不真诚呢?因为会计较利害关系,人类从启蒙开始就会计较厉害,一旦计较就会不真诚,如果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父母有事需要帮忙,如果你说让姐姐去做,因为父母对他最好,这就是计较。如果真诚,若父母有事,不管其他兄弟姐妹如何,我都要先去尽我的心意,而不要计较为什么是我去。

  有时我们难免会去坐公交车、地铁时,只要有人比我们更需要座位时,我们一定要学会让座。为什么?坐在那里,我们的心里却不安。“真诚”是什么?如果这个需要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当然会让座,对别人的父母却不让座,因为不够真诚,不能够“推己及人”,此时儒家思想就会让我们有机会帮助别人的时候头脑清晰,这是很快乐的事,被让座的人往往会报以感谢,但其实他不知道我更感激他,因为他给我学习儒道的机会。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读完一本书,你一点都没有改变,说明有以下两个问题;

  1、我们根本没有学进什么?

  2、这本书对我们没有帮助,没有变成我们的思想。

  记得国外有一个学校,在暑假时把全校、全系中前十名的同学叫回学校,把上回一模一样的试卷都发给他们,可考后发觉大部分不及格,这事引起了学校老师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有问题。可一想孔子曾说过“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深刻的提出学习方式是学与思的配合,“思”是学习任何人的心得,都要自我反思,学习不思考,则将毫无领悟,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惑。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特别是学后许多知识无法立刻化为生产力,不能够直接提现,而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经意间会更加得心应手。学习中也常有异于我思想又有见地的内容,让我揪心也让我反省,原来这个世界有许多的不完美,但大家依然快乐。让我学会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再选由儒家的知识来指导我们,会有许多的改变。

  小时候,我学习小提琴如今已全部忘记了,它对自己有什么用?现在按现学的知识我发现音乐中,琴它培养了我的性情,让我明白了“静”的重要,当读到《大学》这段内容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对于近一年来学习写字时,我认真写着却并未达到我想要的效果,用上面的内容就能够知道我的方向,如果要抵达完美的写字目标,知道这个目标何在,就能够确定自己的志向,有了明确的志向,才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情,保持平静的心情,才能安于所处的环境,安于所处的环境,才能进行周全的思虑,进行周全的思虑,才可能领悟目标的价值,字随着我的目标,认真的一步一步写着,不论它达到什么样的位置。它不但提升我的心境,更是让我明白万事万物于儒家思想的结合。

  《先秦儒家哲学》中许多内容是我目前无法一下子能够领悟的,我也会随着我学习的进度,再领悟更多的内容,在交友之道上,我也领悟了颇多。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性相近,的道理所在,“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的社会生活中,无疑是重要的,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帮助,而恶友却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孔子分析益友有三种:1、友直,这类人为人真诚。又谈到真诚,儒家特别重视真诚,正直、刚正不阿。他的人格可以影响我们的人格,在你犹豫不决时可以给予果决。2、友谅,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当我们犯了一点错误他会原谅,同时也会帮助我们,让我们精神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3、友多闻,这类朋友见闻广博、知识面广,常在一起交流,能够长见识。这三类朋友在一起比较少谈八卦,更多的交流一些精神提升一事。有好友,也有恶友。

  恶友也有三种:1、友便辟,这种朋友专门喜欢溜须拍马,你的话他会说:“太棒了”,他从不会对你说“不”字,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称赞你,夸奖你,这种朋友会让你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基本自省能力,这种人就心灵的慢性毒药。2、友善柔,他们当你面永远是两面派,他们往往打扮出一副善良面孔,由于他们内心有所企图,对人热情,当你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在你背后传播谣言、恶意诽谤。3、友便佞,言过其实、夸夸其谈,这种人生来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没有他不懂的道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前三种和后三种朋友进行对比,就是正反教材。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两个前提:1、意愿,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2、能力,要有辨别能力。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论语中的孔子是儒家掌门人,他的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也就是后来孟子所言: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儒家思想是伟大的,以前人价值判断的标准,以个人内心的真诚和良知而来,当价值观已经外化的时候,人还有希望,真诚由内而发,所以产生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向”所针对的“善”。即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在内不在外。快乐也是一样,由内而发的快乐,不是别人可以夺走的。我的人生观让我生活愉快,但不坚持别人与我相同。我以儒家与人相处,儒家让我真诚,应而产生自信,活得真诚而自信,人生怎能不快乐。

  《先秦儒家哲学》内容丰富,有一部分道家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一本智慧的学科,拿着这本书,我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是一个永远与我相伴的心灵导师,用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时”即是会时宜,是圣的最高境界,可谓集大成者也,导师相伴一生无忧,一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