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天下客留言啥意思【茶客留言】

  朱锋棣(辽宁锦州)   我特喜欢贵刊,期期细看,甚至一篇文章反复看,觉得贵刊所刊文章特“有味”,关注社会民生和焦点问题,说出了百姓的心里话,道出了民众的期盼和渴望,很有现实意义,很有警世价值,很上“档次”,读之清醒、痛快,虽然有时也郁闷、愤怒、不解和迷茫,但那是针对社会现实本身。贵刊所载文章针砭到位,揭示深刻,文辞犀利,读后那种思想上的巨大快感和淋漓之态是其他类型的刊物所不能带来的。生活里不能没有杂文,就像炒菜不能没有盐巴一样。
  近读《从不愿跃“龙门”想到“我爸是农民”》一文感触颇深,我想到了一个弥漫于整个社会的重大问题——“背景”。《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22期刊文《刘志军的贪与腐》,文中称:刘志军在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情况下,用了30年的时间一直攀升到中国铁路“一把手”的位置上。言外之意,十分奇怪和惊叹:刘志军岂非一个传奇?没有背景竟一升到顶!另外一个言外之意恐怕就是,没有“背景”升官那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好像国人皆已认可这个道理,不知事实是否如此?看来“背景”问题确实不能小觑啊!实际上,刘志军是有“背景”的,他通过婚姻,进入一个有“官员背景”的家庭,开始了自己的仕途。这也是作者在文中介绍的,原来作者指的“背景”仅指刘志军自己的家庭,没算他的“婚姻背景”,但无论怎样,也从侧面证明了刘的能力,不是谁都能和官员家庭攀上姻缘关系的,也进一步说明了升官“背景”是何其重要,简直是第一条件嘛!
  升官靠背景,用人就是最大的政治,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如此大环境下,农村孩子岂能不哀叹我爸是“农民”?农村孩子的心情都很低落,没有奢望,只求平安生存。很多问题放在官员或官员子女身上,根本都不叫事,放在农村孩子身上,那就得拼上一生甚至以命相搏,累到吐血也不一定能等到想要的结果。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个农村孩子背后都有一部“血泪史”,较顺利的也令人喉头发涩、辛酸难言。跃过“龙门”之后也是饱受打击,屡屡受挫,在各种荣誉、利益面前只能靠边站,把各种优质资源让出来,挑最苦最累的活干,但求平安,很多事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农村孩子和大多数“无背景孩子”的未来着实让人担忧,有些时候没“背景”简直寸步难行,可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啊!低头愧为人子,不敢言辛酸,养活不了自己也不能不管年迈的父母双亲啊。农村娃的的孝亲梦、成功梦不知何时能实现,希望社会和政府能体谅他们,至少不要人为地设置障碍。
  刘玉顺(河南滑县)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本好杂志——《杂文月刊》,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数年来,每期新刊到来,我都一篇不落地读完,而且是急不可耐,爱不释手,不读不足以疏其胃、泄其闷、养其心,一句话——吃饭不甜,睡觉不香,生活中像缺少点什么似的。
  2012年邮局不让分订(过去只是订“文摘版”),只能“上下”同购,我只好订了上半年的套刊(上下)。谁知“坏事”变好事,在阅读和比较中,发现“原创版”更具阅读性,眼路更开阔,内容更贴近现实、贴近群众与底层,具有纵深开掘的特点(个人认为),让我喜不自禁。作为已近古稀之年的我,有缘接触到这样一本敢讲实话、真话的书,幸矣!
  特别是看了今年的第4期《杂文月刊》(原创版)很兴奋,篇篇精华,句句铿锵,是编辑选材运篇上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它不但内容好,而且文字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纵览全部篇什(当然也包括过去阅读过的篇目),笔者对如今的社会道德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既忧虑又沉痛,感到既焦躁又急迫,感到鞭挞的痛快又看到了希望,特别是让我对社会有了较客观和全面的认知,让压抑而低沉的心情有了缓解,思想有了拓展。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杂文月刊》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生活的坐标,也是我做人的本钱。它使我成熟,使我睿智,使我能够辨别是非真假美丑,有生之年在社会上能够走好站稳,这既益于社会又益于人生,利莫大焉,心莫快焉!
  刘文发(河北清苑)
  读了《来自上帝的电子邮件》(《杂文月刊》2013年8月下),掩卷沉思,越想越觉得文意深邃,耐人寻味,而且觉得这篇微型小说就像一把精致的小手术刀,切入了我们的灵魂。
  上帝决定给那些百分之五的好人每人都发一封电子邮件,鼓励他们。但是小说结尾却以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不仅“你”不知道上帝的电子邮件的内容,连“我”也不知道。这个结尾呼应了开头,“好人”太少,更为深刻的是它还给出了我们这个世界道德沦丧,灾难遍地,罪恶不断的根源:
  我们总是自以为自己是好人,我们总是站在道德的高地去审判别人,却从来不反思我们自己做的怎么样。看来人类要想走出今天的误区,首先要从审判自己做起!
  日常的我们看到别人乱扔垃圾往往义愤填膺,可是自己随地吐痰的时候却也那么坦然;我们看到官员腐败而诅咒这个社会,可是我们有谁质问过自己的当官动机;看到社会缺乏温情,人心冷漠,我们除了失望和抱怨,想过自己面对此情此景又当如何?
  笔者常写文章,爱对社会冷嘲热讽,在指责这个社会时说的头头是道,慷慨激昂,可是我很少反思自己。有时候甚至教育孩子都要“少管闲事”。
  工作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现实中却还是“随他去吧”。就拿教书来说,理论上的素质教育,哪个不是现实中的狠抓升学率,而且还乐此不疲,毁人不倦,甚至以此为荣!
  我们每个人在思想上和生活中的两样性导致了这个社会失去了道德底线,没有了正义与公平,我们只是践行着黑格尔的一句话“现实的便是合理的”,可是我们没有对这种行为的反思与检讨,我们心中没有对自己行为与思想的审判,甚至我们总是在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寻找各种借口。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收到上帝的电子邮件呢?
  人们会说,世上根本就没有上帝。
  但是我们心中不能没有上帝啊!
  李宜倩(江苏南京)
  我已耄耊之年。年轻时,在铁路沿线小站日日夜夜忙于接发列车,保证旅客和货物的安全。退休后,才喜欢上读书看报,而且,《杂文月刊》是非看不可的。
  近读《我们为什么要记住历史》和《和谐与创新都需要宽容》两篇文章,感触颇深。过去,我们一个时期一边倒地倒向苏联,对斯大林非常崇拜,当我看到1929到1953年,古拉格劳改营囚犯超过1400万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联想到“文化大革命”,它制造了无可数计的冤案,伤害了无可数计的国民身心,这历史能忘记吗?巴金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不就是让子子孙孙都记住这历史吗?记住历史,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
  一说到“和谐与宽容”,这对人民群众太需要了,它比空气还重要。我经常和我的老同事,回忆在小站工作的生活,凭良心讲那时候的生活没有现在好:住的是一排排平房,吃的是一口口井水,大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见了面客客气气打招呼。家长不在家,孩子也会托付给邻居,谁家的饭做好了,就到谁家去吃饭。小两口吵架了,经常有邻居主动来劝架……如今的邻里关系,再也找不到这些影子,反而屡次见到杀人放火案件。最近见报的黑龙江海伦市火烧敬老院和河南犯罪嫌疑人丁金华连杀5人伤3人逃窜。这些人的头脑不就是缺少“宽容”两个字吗!一个没有宽容的社会,一定是个没有德性、没有精神的社会。因此,在人民群众当中提高宽容、和谐,是何等重要啊!
  王海银(山西太原)
  “现在的老百姓哪,真是让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给惯坏了……”,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见《杂文月刊》2013年8月下《到底谁把谁“惯坏”了》)
  从理论上讲,这是很荒谬的:百姓的权利不是官员恩赐的,相反,官员的权力却是人民赋予的,百姓是国家的主人,官员是百姓的公仆。哪有仆人“惯”(娇纵、溺爱)主人的道理?
  但在现实中,百姓的许多权益虽然从道理上讲是应得的,但看起来却很像是“恩赐”的。比如免征农业税,本来,这是对长期以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及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民造成的巨大损失的象征性补偿,但之前,从未听说有哪个农民提出过这种诉求,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农民认为种田纳税天经地义,现在人家给你免了,你能不感激涕零吗?再比如,30多年前,你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要天天山呼万岁,而今你酒肉都吃腻歪了,却成天牢骚满腹,能不给人“惯坏”了的感觉吗?
  基层官员之所以有这种错误认识,根本原因在于,事实上,有不少官员的权力并不是百姓赋予的,而是他们自己“跑”来的,上级恩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