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

谯城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该文介绍了亳州市谯城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中药材生产中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中药材对策,主要包括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做大特色基地,做强龙头企业;
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等。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
发展现状;
对策;
谯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129-03 亳州谯城自商汤建都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文明史,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自古就有“中华药都”的美誉。自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勤劳智慧的亳州人依华佗之灵气,靠土地之肥沃,借交通之便利,种植、经营中药材之风日益繁盛。到明清时期,亳州便成了全国四大药都之一。亳州的药材种植集中在谯城区,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67万hm2,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谯城农民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1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1.1 资源与种植 全区中药资源据调查有171料、410种,其中种植类107科、295种;
动物类64科、99种;
矿物类13种,其他类3种,种植的中药材有50多个品种,其中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为地道药材,是白芷、白术、桔梗、丹参、丹皮、板蓝根等品种的主要产区。中国药典中冠以“亳”字的中药有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4种。

中药材在全区各镇乡均有种植,但以沿涡河流域的十八里、十九里、五马、华佗、谯东、牛集、位岗、沙土等镇乡种植较为集中,主要栽培品种有12种,分别是白芍、牡丹、白术、白芷、丹参、玄参、板蓝根、防风、花粉、菊花、桔梗、知母。除菊花以花入药外,其他均为根茎类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白芍1.47万hm2,其次是牡丹0.87万hm2,白术0.77万hm2,桔梗0.64万hm2,菊花、白芷0.4万hm2,花粉、丹参、玄参、知母也在666.67hm2,防风面积在0.03万hm2左右。截至2014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5.33万hm2。

谯城区在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的同时,推进标准化与规范化种植,规范化种植面积近1.33万hm2。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公司、协和成药业、德昌药业、广印堂药业等12家药业企业在十八里镇现代农业中药材示范区流转土地方800hm2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已有7家企业已通过良好农业规范基地认定,已经成为省级现代农业中药材示范区;
2012年十九里镇成为全国“一村一品”中药材生产专业示范镇;
安徽协和成药业和亳州广印堂药业的规范化种植基地,被安徽省商务厅评为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目前谯城区已成为全国出口中药材基地。

1.2 中药材加工 谯城区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迅速,2016年药业经济实现产值196亿元;
87家药业加工企业通过GMP认证;
219家药业商贸流通企业通过GSP认证;
产值超亿元药业企业达54家,占全区亿元以上企业66.7;
广印堂药业、华佗国药、协和成药业上市工作积极推进。全区现有市级以上药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即安徽济人药业公司,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省级19家。安徽济人药业公司、北京同仁堂(亳州)药业公司、安徽广印堂药业等3家企业全年营销收入超10亿元,一批优势企业已经形成了包括中药饮片加工、植物提取物生产、中药保健品和中成药制造等在内的中药材产业生产体系。

(1)谯城区的饮片加工业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产业集群。谯城区中药产业园区聚集了药业企业76家,涌现了同仁堂、协和成、沪谯、千草、永刚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饮片企业,建成了一批批精制饮片车间,年生产中药饮片产量22万吨,被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授予“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

(2)目前,谯城区中药提取物产业正在兴起。济人药业建有安徽省最大的提取生产线,年提取中药材能力达1万t生产能力;
七里香日化公司的薄荷脑、薄荷素油及各种天然香料油,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香料专业生产基地之一;
桂龙药业中药提取生产线已正式投产;
一批提取物生产线正在建设之中。

(3)谯城区中成药制造业总体素质在提高。济人、华佗、九方、同泰等制企业各具特色,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品牌和商业网络。九方制药的二类新药葛酮通络胶囊和三类新药虎地胶囊投放市场后临床效果很好,发展潜力很大;
华佗国药具备了较强的营销能力,六味地黄丸和济人药业研制生产的抗流感新药“疏风解毒胶囊”单品销售超亿元,同泰药业等企业研制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正在审批和开发之中。

(4)目前保健品产业正成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保健酒系列、保健茶系列、保健汤料系列的生产销售产销两旺。华佗国药的动力源保健酒、方敏药业的保健茶系列、京皖药业、豪门保健品有限公司的保健茶和保健汤料以及药枕、药衣、香曩等系列产品均形成了一定的生产、销售规模。

1.3 中药材流通情况 在流通领域,全区共有药品经营企业663家(含零售企业),219家药品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目前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占地26.67hm2,建筑面积24万m3,摊位2606个,固定门面273家;
每天上市品种达2600余种,日上市量达6000t,日客流量近3万人,中药材年成交额220亿元,占全国中药材的份额已超过20,同时还建有中华药材网和药通网等2家中药专业信息网站。城区周边有地产药材卫星交易市场13个,吸引着各乡镇千家万户的药农。在谯城从事药材交易的人员达到20多万。

2 存在问题 (1)中药材精加工程度低,中成药生产知名品牌少,饮片加工低水平重复。

(2)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标准低,GAP产地认证和品种认证少。

(3)对中药材扶持政策少。谯城区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中药材生产规模较大,但国家、省、市政府对发展中药材没有设立专项发展资金,资金投入少。近几年,区财政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鼓励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规范化规模种植,财政补助资金较少,对药农吸引力不大,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效果不明显。

3 中药材主业发展对策 3.1 落实惠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及时将各种惠农补贴送到千家万户,尽可能调动广大农民发展药材生产的积极性;
及时落实各级政府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方针政策,对龙头企业产业升级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争取纳入省“861”行动计划予以重大扶持。充分利用金融农业政策,拓宽中药材加工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扩大对龙头企业信贷资金的支持,尽量争取政策性银行对中药材加工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投入。认真做好中药材加工业增值税改革及中药材产品出口退税减免工作。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的职能作用,为成长性前赡性强的项目及时提供融资担保。区政府出台发展中药材奖扶政策支持中药材基地建设,对流转土地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且流转合同规范、期限 5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年新增种植规模6.67hm2以上的,1hm2补助1500元;
当年新增种植规模20hm2以上的,1hm2补助3000元。种植亳芍、牡丹实行多年补助,亳芍连续补助4a,牡丹连续补助5a。对在中药材示范区流转土地20hm2以上发展亳芍、牡丹的经营主体每年1hm2按7500元标准给予补助,连续补助5a;
发展其他中药材的每年1hm2按4500元标准给予补助,连续补助5a,促进中药材发展。

3.2 做大特色基地,做强龙头企业 以沿涡中药村产业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地道中药材基地建设,以省农委认定的十九里中药材特色示范镇为重点,建立白芍、牡丹、菊花三大特色基地。鼓励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提高产品质量的关口前移,在五马、十八里、华佗、沙土、大杨等沿涡药材镇乡建立桔梗、丹参、白芷GPA基地,形成绿色原料车间,保证中药材加工原料的安全高效。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引进药材新品种,推广普及配套技术,做大基地规模,凸显特色板块经济。把加快招商引资作为做强龙头企业的突破口,描准国内外药业的大企业、大集团,吸引更多的知名药商来我区投资兴业,合资办厂,建立生产基地,加快加工步伐。要研究中药材及产品的国际市场信息,提高中药材及产品出口的数量质量,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生产加工,带动产业升级。

3.3 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化建设 瞄准中药材种植GAP规范化,加工GMP标准化,经营GSP流程化的标准规程,组织生产加工经营。制定并实施道地药材白芍、桔梗、丹皮、丹参等生产标准,在基地建设中对照标准严格执行。加强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严防高毒农药伪劣化肥影响药材品质安全。对当地未有生产标准的大路药材品种,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争取有关部门认定,严格操作管理,确保药材安全高效。组织未通过GMP认证的药材加工企业加快认证步伐,期内未通过认证的,取消生产加工资格。依法加强药品经营许可管理,对未经GSP认证的无证经营企业,及时予以查处。

3.4 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中药产品竞争力 以十八里示范区、谯东镇省级中药材科技示范园为基点,建设133.33hm2中药材脱毒种籽、种苗繁育基地,力争期末中药材良种普及率60。加强龙头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之g的协作配合,组织生产加工方面的科技攻关,重点在良种繁育和推广、新药研发、基地建设、高精尖设备更新、现代物流、人才培训等关键技术领域引进消化吸收。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引进一批先进的重大装备,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中药材加工特别是二次加工能力,提高中药材及其产品市场占有率。

3.5 拉紧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 健全完善药企与基地、药企与合作社、家庭农场、药农之间利益联接机制,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分红、劳务创收、利益返还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组建中药材生产联合体,在农企之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使药农最大限度地分享中药材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药农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3.6 建立激励机制,强化组织领导 中药材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关部门及各镇乡应根据本规划精神,因地制宜,联系实际,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区政府出台的现代农业奖扶办法。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农业产业化(中药材)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认定,规范化、标准化、GAP认证的基地给予奖励,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