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省产业工会工作的调研报告资料教程

关于贵州省产业工会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全总十四届四次执委会议精神和省总工会十一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工作部署,认真实施企业工会工作条例,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产业工会建设,发挥产业工会独特优势,不断探索和总结符合省情的产业工会工作新路子、新经验及产业工会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省总成立调研组对我省产业工会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调研组在组长韩介明、副组长梁登松同志的带领下,于2007年3月至4月,分别深入省煤矿、教育、运输、有色冶金、地质、财贸、国防、省直机关、建设、石化轻纺、电力、监狱管理、省直企业等13家产业工会,采取实地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查看资料等形式,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最大限度地掌握真实情况,并在汇总、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本报告着重从新形势下我省产业工会组织建设、开展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深入探讨,以促进产业工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贵州省产业工会组织概况 贵州省产业工会最早成立于1951年,最初时只有6家,后经多次调整,产业工会设置数时有增减。2006年末,省级产业工会和按产业工会管理的工会27家,共有基层工会1286个,专职工会干部1581人,会员400223人,涵盖单位1325个,覆盖职工446583人。其中驻会产业工会4个,不驻会产业工会9个;
不驻会产业工会挂靠所在厅局单位。

根据本课题的要求,这次调研,我们选择了产业特点明显的13家产业工会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调查。其组织建设现状见下表。

2006年13家产业工会组织建设状况 单 位 名 称 编制数(人) 在编数(人) 基层工会数(个) 专职工会工作人员数(人) 职工总数(人) 会员数(人) 省煤矿工会 7 5 33 67 11417 9843 省教育工会 7 7 17 71 15977 15556 省公路运输工会 6 4 52 118 34183 21180 省有色冶金工会 11 5 12 74 34244 34122 省直企业工会 8 4 29 79 23361 21683 省财贸工会 5 4 37 10 4167 3687 省国防工会 9 7 122 361 78397 73659 省直机关工会 8 5 302 66 31847 31365 省建设工会 6 5 41 75 34760 22320 省石化轻纺工会 8 6 20 5 2655 2371 省电力工会 9 5 44 128 26610 26320 省监狱管理局工会 4 4 41 94 21552 18806 省地质工会 5 3 24 36 4743 4673 合 计 93 64 774 1184 323913 285585 注电力、地质、监狱管理局工会用的是所在单位的编制;

省直企业工会的在编数指的是现有人数而不是该工会的实际在编数。

以上13家产业工会,从组织情况看,共有基层工会774个,专职工会干部1184人;
会员285585人,覆盖职工323913人,入会率88.17,尚有38328人未加入工会。从名称来看,有叫工会委员会的,如公路运输、地质、建设、电力;
有称工会工作委员会的,如煤矿、有色冶金、财贸、国防、省直机关、石化轻纺、监狱管理、省直企业;
有既称工会委员会又叫工会工作委员会的,如教育。从人员编制及主席级别来看,人员编制由省编办核定,省总工会管理,共有编制93人,在编的64人,在编率68.82;
多数级别与挂靠单位内设机构相同,为县团级,教育、国防、省直机关3家产业工会按照省委有关文件规定配备同级党政副职(副厅级)主席(主任)。地质、监狱管理、电力3家用的是所在单位的编制,其余10家的编制由省总统一管理。从管理体制来看,9家不驻会产业工会接受省总、全国产业工会业务指导的同时又接受挂靠单位党组领导;
4家驻会产业工会接受省总工会领导的同时又接受全国产业工会业务指导。从经费收缴情况来看,都按省总划定的经费收解渠道向所属基层工会收缴工会经费,能够完成或超额完成省总下达的经费上解任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情况来看,贵州省各产业工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新时期工运方针和全总、省总部署的工作任务,结合产业特点,积极协调劳动关系,努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热情参与产业政策法规制定、着力推进产业改革发展,成为全省工会整体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由于全国和贵州现有的产业工会组织体制,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延续而来的,近年来,虽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相继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但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认识上重视不够,存在重地方轻产业的倾向。一是从全总层面来看,由于精简机构,把若干个性质不相关的产业工会合在一起,产业工会机构设置只反映了联合性,产业工会个数精简了,但缺乏产业工会工作的联系性、同一性,产业特色不突出,加之只覆盖国有企业,没有体现整合优势的效能。同时,由于全总对地方产业工会没有刚性要求,指导力度不大,地方产业工会多元化,未形成与全总产业工会相衔接的组织体系,从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地方和产业两个优势、调动两个积极性、整合两个资源。二是从省总层面来看,多年来,对如何搞好产业工会工作,发挥产业工会作用的问题,没有进行专题研究,没有推进工作的实质性措施,一直未形成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产业工会建设工作。制定工作计划、部署工作一刀切、同一化,虚化了产业工会的特色和特点。省总工会除了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要求省级产业工会负责人参加外,一般不干预他们的工作。不驻会的产业工会,一方面厅局党组视产业工会为省总工会的派出机构,没有给予内设部门的待遇;
另一方面省级产业工会在厅局,无意中视产业工会为某厅局的工会,使产业工会处于“两不管”状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组织体制不顺,没有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组织体系。一是产业工会的性质不明确,称谓混乱。有的称工会委员会,有的称工会工作委员会,有的既称工会委员会又称工会工作委员会。无论是工会委员会还是工作委员会,绝大多数都没有委员。负责人大都称主席,少有称主任的。教育工会既称工会委员会又称工会工作委员会,多年未开会员代表大会,也没有委员,主席由教育厅任命。建设工会名义上是工会委员会,但没有委员,主席是建设厅任命的,也没有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主席和副主席,实质是工作委员会。二是多数产业工会编制没有理顺,缺编,人少事多。省委办公厅[2001]44号文件核定省级产业工会编制80人,实际分配定编75人,尚有5人未分配到位;
即使是分配到各产业工会的编制数也只有50人落实到位。省直企业工会编制8人,现有4人,1人是省总机关编制,1人是机关服务中心编制,1人是省总干校编制。三是产业工会的体制上下不顺,联系的上级部门多。挂靠厅局的产业工会既要做好所在厅局安排的工作,又要完成省总工会和全国产业工会布置的任务。教育工会2006年接到328个文件,仅省总工会发的文件就有191份(有些是省总部门文件)。四是产业工会未能覆盖全产业。产业工会所属基层单位主要是国有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单位建立工会按属地原则管辖,没有划归产业工会管理,造成产业工会延伸链接中断,覆盖率低。如有色金属产业现有140多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而有色冶金工会工作覆盖的仅有10多家。有的产业工会只有2000多会员,10多个基层单位,涵盖2000多职工(见上表),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基本上失去了一个产业工会的性质。如石化轻纺工会、财贸工会。另外,电力体制改革后,厂、网分家,水、火分立,原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已分属多个集团公司,省电力工会对发电(水、火电)企业没有实现产业覆盖。五是产业工会对所属企事业工会领导班子负有协助管理的职责无法落实,多数情况下只是履行对工会领导班子选举的审批程序。六是产业工会基层工会未实现全员覆盖,入会率有待提高。

(三)开展工作不顺,维权机制建设受影响。一是原挂靠厅局的产业工会在厅局撤销后,与原产业厅局的联席会议无法召开,直接与省国资委、省经贸委联系的渠道也不畅,力度也不大,影响了对本产业职工利益重大问题的及时反映和解决;
同时,产业工会与企业家协会性质的社团组织通过平等协商,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的维权机制不健全,未能很好发挥作用。二是省级产业工会一般没有负责人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法实现高层面的源头参与、参政议政。各级政府在决定产业政策时,没有主动征求产业工会的意见,而产业工会也未能参与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因而无法反映本产业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有的挂靠厅局把产业工会视同一般处室,产业工会主席(主任)无法参与厅局决策会议,源头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受到影响。

(四)产业工会、地方总工会和企业集团工会关系不顺,工作方式与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一是产业工会与相关地方总工会、企业集团工会之间存在工作职能交叉、工作重复或工作互相推诿现象。如煤矿产业的3大省属企业工会关系在六盘水市,全国产业工会和省总工会布置的工作,省产业工会要贯彻,市总工会要贯彻,在3个企业就出现重复安排工作的现象。二是大中型企业由省国资委管辖,而一些大中型企业工会关系却在县级工会,由于不在一个对话平台,县级工会只管收经费但难以指导其开展工作;
有的企业甚至连工会经费都不想交给县级工会;
有的虽然划拨了工会经费,但比例严重不足。三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资产结构多元化,同一个产业工会面对着不同经济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其经济规模、经营方式、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尤其是劳动关系的规范程度和调处机制都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其经济效益、职工收入水平有很大差异,职工的特殊利益需求差异性很大。原来简单易行的“一刀切”工作方式不再适用,需要探索分类指导、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的工作方式。四是部分产业工会部分工作人员组织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待提高。

(五)经费收缴与使用不顺,影响了产业工会充分发挥作用。一是部分产业工会工作经费相对不足和使用不科学,发了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后所剩无几,有的出现赤字情况,工会工作难以开展。二是经费收缴的可利用空间未很好运用。有些产业工会为确保工会经费上解任务的完成,用留成的工会经费弥补上解任务指标的不足,造成活动经费不足,影响了工会工作的开展。三是产业工会上解工会经费的比例不规范。产业工会收缴的经费,有的全部上解,有的按上解比例留成;
同时,产业工会基层单位向地方工会和上级产业工会上解工会经费,有的向地方工会解缴5%,有的向地方工会解缴2,加之省总没有把这部分经费从产业工会上解任务数中扣除,造成了产业与产业之间、地方与产业之间的不平衡。四是部分产业工会经费收缴困难。产业工会的基层单位中有一些是特困企业,下岗职工多,收不到经费;
有些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大部分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也使工会经费收缴减少。如财贸工会所属的43家基层单位中,有28家企业在今年将实施关闭破产,2346名在册职工中的大部分将按有关文件要求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另外,由于省直机关一些基层单位行政不及时提交工会经费划拨申请,造成工会经费由财政统一划拨时间晚,每年都是11月中旬到次年元月初才划拨到基层工会,而且还存在把一些基层单位该划拨的经费未列进去的现象,给工会经费收缴带来影响的同时,也给基层工会开展工作造成了困难。

(六)部分产业工会办公条件差,干部职工的一些福利待遇未明确,干部交流渠道不畅。一是4个驻会产业工会有2个不在省总工会办公地点办公。有色冶金工会租用有色局的房子办公,办公场所面积为76平方米。石化轻纺工会也不在省总工会办公,6个人在30平方米的房子里办公。二是驻会产业职工的福利待遇,省总工会没有文件明确,他们无所遵循。三是一些不驻会产业工会有“边缘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