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一、 文学的起源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最早要追溯到原始社会。

首先,文学从本质上讲起源于劳动。由于原始社会人类过的是群居生活,参与的是集体劳动。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减轻肢体劳动负担,促使劳动的和谐,自然发出一些呼喊,循环反复,产生了节奏,这就是最早的音乐、舞蹈、诗歌。“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正是描述了上古时代的人集体劳动时一唱一和的情景。因此,从根本上说,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其次,文学的起源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非常低下,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界面前,产生了原始的神秘感,形成了对自然神的信仰和崇拜,由此出现了原始的宗教;
在对神崇拜的同时也对神赞美,企图借助想象来解释它、征服它,这就产生了神话。远古神话是人类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和愿望对自然潜在的力量进行描摹与解释的结果。因此,那时祭天、祀神、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及大战前后必举行一种仪式,“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或鼓舞人心,或欢庆丰收。可见原始神话本来就是宗教的一部分,是对宗教仪式的一种记录。

二、 古代神话传说 最早的文学形式应该是原始神话,它产生于母系社会晚期,以宗教为自己的文化母体。上古神话主要是口头文学,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不断充实,不断提高。现存最早的古代神话大都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中,庄子和楚辞也保存了一些神话。古代神话的内容丰富,有的反映了先民在与自然斗争中对神力的乞求山海经“鲧禹治水”,有的表现了对征服自然的向往山海经“女娲补天”、淮南子“后羿射日”,有的涉及原始部落间的冲突与融合“黄帝伐蚩尤”、“舜逐三苗”,以奇幻的方式表现了特定的现实内容。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加以形象化。”实际上,神话是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的加工,能帮助我们了解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时它神奇的幻想,能够激发后世作家的想像力,并提供创作素材,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 先秦诗歌的发展 1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从夏商到西周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启蒙时期,文学从口头流传的形式发展到语言书写形式,主要作品有春秋、尚书、周易、诗经。其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305篇诗歌,开始称作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把它奉为经典,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大多产生于黄河流域,内容极为复杂,绝大部分是从民间采集而来,还有一部分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另外一部分是庙宇的乐歌。诗经是“中国北部的民间诗歌的总集”郑振铎语。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相结合的形式,只是后来音乐和舞蹈失传,只剩下歌词了,也就是流传到今的诗歌总集。但诗经的编排是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编排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160篇。大部分是民歌,也有少部分是贵族作品。国风是诗经的精华所在,最具有文学价值。

雅,是朝廷的正声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大部分是贵族文人所作,小雅中有少部分是民歌。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则是贵族文人的宴会之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创作的时间比较长久,内容也十分庞杂,有祭祀神庙的颂歌,有反映农事的诗,有揭示动乱给人民带来疾苦的,还有揭露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和极其奢侈生活的。总之,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是反映从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比兴手法,已成为我国诗歌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它在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章叠句,回环复沓,有利于充分抒发情怀,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诗经的语言丰富、准确,具有音乐的美感。句式上以四言为主,修辞多加变化,构成了诗歌整齐而有变化的韵律美感。

诗经在文学史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一直是后世文人的创作方向,其入世思想一直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诗经为我国两千年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2 战国后期新诗体的崛起楚辞 楚辞产生在战国后期,是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是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的名称起于西汉初年,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汉代人的模拟之作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共16篇,现已失传,现传的朱熹集注的共15篇。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

楚辞的大部分作品为屈原所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7篇,有宋玉的九辩和招魂2篇,有景差的大招1篇,另外还有贾谊的3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也是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在这首诗里,诗人记录了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抒发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苦闷和矛盾,反复倾诉了对楚国命运的关怀以及决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表现了对纯洁高尚人格和“美政”理想的强烈追求。作者运用一系列比兴手法,充分利用神话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形成了绚丽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其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的出现,标志着诗歌由集体歌唱转变到个人单独歌唱的新时代。屈原诗歌的魅力体现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体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巨大热情和理想。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创作,把中国的古典诗歌发展推向顶峰。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四、 先秦散文的发展 在先秦诗歌发展的同时,我国古典文学的另一大源头先秦散文也逐步发展起来。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先秦散文的发展分为两大系列,一是历史散文,一是诸子散文。先秦散文不仅在历史上、哲学上有很高的地位,在文学上也有着不朽的价值和巨大影响,可以说是中国文、史、哲、宗教思想的源头。

1. 先秦历史散文 最初的先秦历史散文都是历史文献。开始是巫师占卜的官方记录,从西周开始,宗教的作用退化,出现了专门掌管文献典籍和记录国家大事的史官。主要有尚书和春秋这两部书。先秦历史散文到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动荡分化,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极为复杂,各阶级、阶层为了各自的利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政治主张,再加上养士、游说、从师之风盛行,使当时的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主要著作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这些书记载了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件以及帝王、将相和策士的言论。

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的意思,儒家奉为“经书”。它主要记录了殷商至西周时期的典、谟、训、诰、誓、命等官方文告,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现存尚书为周王室史官保存的历代文献的汇编,还有很浓的宗教意味。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了一定的议论中心,记叙比较完整,且具体而有层次,是我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但尚书还处于散文的初期发展阶段,文辞艰涩难懂,诘屈聱牙。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为各诸侯国史籍,有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大多亡佚。今传春秋是经孔子删削的鲁春秋。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242年间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重要史实。春秋是一部提纲式的史书,语言朴素精确,叙事简约流畅。春秋讲究一字褒贬、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对后世作家注意用词造句,强调褒贬讽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但无法确认。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记事基本上以春秋所载大事为纲,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具体叙述了春秋时代250多年各诸侯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文献。左传不仅内容丰富,讽讥褒贬,态度鲜明,而且强调了“民”是“神之主也”的民本政治思想,第一次正视了“民”在国家中的作用,“国将兴,听于民”庄公三十二年。左传长于叙事,尤其是善于描写战争,具有高超的驾御事件全局和剪接庞杂史料素材的能力,能把错综复杂的战争和纷纭繁杂的事件写得主次分明、曲折生动,特别是能以战略家的眼光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左传人物性格刻画非常鲜明,语言简练含蓄,堪称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起于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迄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全书21卷,分别记载了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片断。国语详于记言,略于记事,大多史实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对话来表现的,故称国语,是一部记言体历史散文,文学成就不如左传。

战国策简称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的史料汇编。作者已不可考,大约由战国末期或秦汉时期的人编撰而成,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校,定名为战国策。它记事上继春秋、下迄楚汉之际前460前220,反映了240年间各诸侯国之间纷纭复杂的矛盾与纷争。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共32篇。战国策的思想较为庞杂,但主要表现的是纵横家的思想。该书着重记述了谋臣策士的游说、谋议和辞说。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高于左传,主要表现为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鲜明形象;
叙事不仅情节更加完整、曲折,甚至个别地方用了虚构,这就使人物更富有个性,形象更加丰满。如有不畏强暴、排难解纷的鲁仲连,有机智远虑、循循善诱的触龙,有慷慨悲歌、入秦行刺的荆轲,有纵横机变、渴求富贵的苏秦,这些谋臣策士的说辞,铺陈夸张,雄辩恣肆,善用比喻和寓言,具有较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先秦历史散文对于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史学家、政论家和唐宋古文家学习的楷模,也为戏曲、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人物性格塑造的优秀方法。从文学角度讲,先秦散文更像是一些抒情故事,它们虽然有“史”的形式,但本质上更有“诗”的意味。

2. 先秦诸子散文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政治的分裂与文化的多元化、士的兴起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诸子散文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汉书艺文志将先秦诸子分为儒、道、法、阴阳、墨、纵横、杂、农、小说、名十家。其中儒、道、法、墨四家最有地位,主要著作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先秦诸子散文由于是在辩论和争鸣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语录体、对话体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语录体,出现在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单纯的语录体往往只有结论,没有论证过程,是论文的初级阶段。

论语是孔丘及其弟子语录的结集,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于战国初期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编撰而成。全书共20篇。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体系是“仁”,主张“爱人”和对劳动者实行“仁政”。孔子一生从事著述和讲学,学识渊博,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论语体现出理想政治的殉道者的情怀,凸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知识分子形象,其中的人文思想具有永恒的美学意义。

墨子是墨翟及其后学的言论、著作集。现存52篇。墨子竭力反对诸侯之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