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图片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是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谚语。这句谚语的前半句指的是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就很可能得病;后半句指的则是如果说话不注意,就很可能惹祸。   既是谚语,那就该是广大民众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悟出的经验之谈了。然而,这句谚语尽管流传甚广,但人们在生活中却往往将它置之脑后,结果“病”与“祸”便少不了时常与我们相伴。
  过去,一般民众缺乏起码的卫生常识,亦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还每每不在意,说什么“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说实话,在过去的那些年代,这话你还不能不听。为什么?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具备讲究卫生的条件。就拿笔者来说,岂不知“病从口入”的道理?且从小就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可当年下乡在地里劳动,尤其是农忙时节,午饭常常是送到地里来吃的。守着广大社员,你能自己跑到河边去把手洗干净了再回来吃么?刚刚撒完粪的手,稍微一扑打,拿起玉米饼子就啃。干活干得累了渴了,舀起桶里的生水就喝。奇怪的是,“病”并没有“从口入”,倒是“祸”经常从我这没有把门的“口”中冒出来。
  有生以来第一次因言得祸是50年前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不知是有事还是生病,他的那堂政治课不上了。课不上了,高兴得我情不自禁地欢呼了一声“乌拉”。就这么简单的一声叫,招来的却是严肃的批判,而且被团支书人了他专为每个同学准备好了的“档案袋”内。本来也是,什么课不上我欢呼一声问题都不大,偏偏政治课不上,我“乌拉”起来,这不明显地“只专不红”,一心想走“白专道路”么?这么简单的一声“乌拉”都能惹祸,遑论其他的言论!比起那个年代成千上万因言获罪,并被“戴帽”被判刑被劳改被流放的人来讲,在下实在算是幸运之至了。
  由此可见,“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谚语,在过去的年代,后半句比前半句似乎更加应验一些。不过,近二三十年来,因言获罪的情形倒是不常见了,而“病从口入”的现象反倒屡见不鲜。哪怕你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卫生常识,哪怕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无法预料无法阻止“病从口入”。那些防不胜防的假冒伪劣的食品和药品,那些毒大米、地沟油、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以及各色各样的添加剂,那些用激素、抗生素饲养的家禽和家畜,消费者一个个毫不知情,谁能挡得住它们“入口”呢?还有那些深受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废气废水污染的粮食、蔬菜和水果,哪怕用清水洗上十遍八遍,可能洗得干净么?过去的生水敢喝,是因为没有多少污染,细菌和病毒也远未像今天这样繁多与蔓延,如今谁还敢从河里湖里舀瓢水喝?现在从口入的病,已不是什么简单的拉肚子、生蛔虫了,它往往会使人重病缠身,甚至致癌致命。大约十年前就有人质问“明天我们吃什么”,而现在则不能不问一句“今天我们吃什么”了。“民以食为天”,倘若一日三餐都心存疑惧,那日子还有法过么?
  相比之下,我们似乎更重视“祸从口出”。尽管如今已很少有因言获罪的现象,但有关部门对“口出”并形成文字的言论,审查之严格一如既往。倘若我们对食品和药品的审查与监督,能像对影视、报刊和所有的出版物那样严肃认真,那样一丝不苟,还会出现这么多这么严重的安全事故么?其实,在当今社会,真正的大祸并非从“口出”,而恰恰是由于“封口”而起。正是那些掩盖、瞒报和堵截,才导致事故的不断扩大和升级,才致使无数生命的病残和死亡。个中教训,难道还不该深刻地检讨和认真地吸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