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1绪 论一、预防医学的概述1.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对象。利用流行病学统计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对健康有益的因素。控制或消除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达到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2.预防医学研究的特点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主要为群体;
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
方法是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由于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上升为主要死因,这些疾病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污染、社会环境及心理、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所致。使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二、健康及其影响因素WHO 宪章中,对健康定义为“ 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它认为健康是一种“ 状态 ”(state) ,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程中。它的积极意义是更全面地考虑到人们的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反映了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符合现代整体医学模式。这一健康观也包括了综合性保健观念的三级预防。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行为生活方式;
医疗卫生服务;
生物遗传因素。三、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最积极的,主要适用于病因明确的疾病的预防,如传染病、职业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主要是对病因不甚明确的或多病因的疾病采取的预防措施,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肿瘤。三级预防是防伤残,促康复,预防并发症,一般针对病因不明、难以察觉预料的疾病。医学统计学方法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非常重要)一、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最关键、决定成败) 、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决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确切地说,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某一变量值的集合。总体的指标为参数。实际工作中,经常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样本的指标为统计量。由于总体中存在个体变异,抽样研究中所抽取的样本,只包含总体中一部分个体,这种由抽样引起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愈小,用样本推断总体的精确度愈高;
反之,其精确度愈低。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称为概率,用 P 表示,在0~1之间,0和1为肯定不发生和肯定发生,介于之间为偶然事件,0.05 不拒绝 H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0.05 ≥t0.05(v) ≤0.05 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1 ≥t0.01(v) ≤0.01 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五、两均数的假设检验(常考)1.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 u 检验和 t 检验用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理论上要求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实际中,只要样本例数 n 较大,或 n 小但总体标准差 σ 已知,就选用 u 检验。n 较小且 σ未知时,用于 t 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时还要求两总体方差等。以算得的统计量 t,按表所示关系作判断。2.配对资料的比较 在医学研究中,常用配对设计。配对设计主要有四种情况①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的数据;
②同一受试对象两个部位的数据;
③同一样品用两种方法(仪器等)检验的结果;
④配对的两个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处理后的数据。情况①的目的是推断其处理有无作用;
情况②、③、④的目的是推断两种处理(方法等)的结果有无差别。v对子数-1;
如处理前后或两法无差别,则其差数 d 的总体均数应为0,可看作样本均数 和总体均数0的比较。

为差数的均数;

为差数均数的标准误,S d为差数的标准差;
n 为对子数。因计算的统计量是 t,按表所示关系作判断。3.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亦称成组比较。目的是推断两样本各自代表的总体均数 μ 1与μ 2是否相等。根据样本含量 n 的大小,分 u 检验与 t 检验。t 检验用于两样本含量 n1、n 2较小时,且要求两总体方差相等,即方差齐。若被检验的两样本方差相差显著则需用 t′检验。u 检验两样本量足够大,n50。4vn1-1n2-1n1n2-2式中 ,为两样本均数之差的标准误,Sc 2为合并估计方差(combined estimate variance ) 。算得的统计量为 t,按表所示关系做出判断。4.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 弃真,拒绝正确的 H0为Ⅰ型错误 α 表示,若显著性水平 α 定为0.05,则犯Ⅰ型错误的概率0.05;
接受错误的 H0为Ⅱ型错误,概率用 β 表示,β 值的大小很难确切估计。当样本含量一定时,两者反比,增大 n,当 α 一定时,可减少 β。1- β 称为检验效能或把握度,其统计意义是若两总体确有差别,按 α 水准能检出其差别的能力。客观实际 拒绝 H0 不拒绝 H0H0成立 Ⅰ型错误(α) 推断正确1-αH0不成立 推断正确(1-β ) Ⅱ型错误(β)5.假设检验注意事项 保证组间可比性;
根据研究目的、资料类型和设计类型选用适当的检验方法,熟悉各种检验方法的应用条件;
“显著与否”是统计学术语,为“有无统计学意义” ,不能理解为“差别是不是大” ;
结论不能绝对化。第四节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一般考点)相对数是两个有关联事物数据之比。常用的相对数指标有构成比、率、相对比等。一、构成比表示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通常以100为例基数,故又称为百分比。其公式如下构成比= 100%该式可用符号表达如下构成比= 100%构成比有两个特点(1)各构成部分的相对数之和为100%.(2)某一部分所占比重增大,其他部分会相应地减少。二、率用以说明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故又称频率指标,以100,1000,10000或100000为比例基数(K)均可,原则上以结果至少保留一位整数为宜,其计算公式为率和构成比不同之处率的大小仅取决于某种现象的发生数和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数,不受其他指标的影响,并且各率之和一般不为1。率= K该式亦可用符号表达如下5阳性率= K(若算阴性率则分子为 A(- ) )式中 A() 为阳性人数,A (- ) 为阴性人数。三、相对比表示有关事物指标之对比,常以百分数和倍数表示,其公式为相对比甲指标/乙指标(或 100%)或用符号表示为A/BK四、注意事项①构成比和率的不同,不能以比代率;
②计算相对数时,观察例数不宜过小;
③率的比较注意可比性,特别是混杂因素的问题,有的话,可用标准化法和分层分析消除;
④观察单位不同的几个率的平均率不等于几个率的算术均数;
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做假设检验。第五节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非常重要)一、率的抽样误差用抽样方法进行研究时,必然存在抽样误差。率的抽样误差大小可用率的标准误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σ p式中σ p为率的标准误,π 为总体阳性率,n 为样本含量。因为实际工作中很难知道总体阳性率π,故一般采用样本率 P 来代替,而上式就变为Sp二、总体率的可信区间由于样本率与总体率之间存在着抽样误差,所以也需根据样本率来推算总体率所在的范围,根据样本含量 n 和样本率 P 的大小不同,分别采用下列两种方法(一)正态近似法(常考)当样本含量 n 足够大,且样本率 P 和(1-P)均不太小,如 nP 或 n(1-P)均≥5时,样本率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则总体率的可信区间可由下列公式估计总体率(π)的95%可信区间p1.96s p总体率(π)的99%可信区间p2.58s p(二)查表法 当样本含量 n 较小,如 n≤50,特别是 P 接近0或1时,则按二项分布原理确定总体率的可信区间,其计算较繁,读者可根据样本含量 n 和阳性数 x 参照专用统计学介绍的二项分布中95%可信限表。三、u 检验(非常重要)当样本含量 n 足够大,且样本率 P 和(1-P)均不太小,如 nP 或 n(1-P)均≥5时,样本率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样本率和总体率之间、两个样本率之间差异的判断可用 u 检验。1.样本率和总体率的比较公式 u|P-π|/σ P|P-π|/ ;
2.两样本率比较公式 u|P 1-P2|/Sp 1-P2|P 1-P2|/也可用 χ 2检验,两者相等。6四、χ 2检验(非常重要)可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率或构成比的比较;
两分类变量相关关系分析。其数据构成,一定是相互对立的两组数据,四格表资料自由度 v 永远1。四格表 χ 2检验各种公式适用条件,n40且每个格子 T5,可用基本公式或专用公式,不用校正。基本公式χ 2∑(A-T) 2/T专用公式χ 2∑(ad-bc) 2n/(ab) (cd) (ac) (bd )只要有一个格子 T 在1~5之间,需校正。校正公式基本公式χ 2∑(|A-T|-0.5 ) 2/T专用公式χ 2∑(|ad-bc|-n/2) 2n/(ab) (cd) (ac) (bd)n40时,χ 2(b-c ) 2/bc;
bc0表示直线与 Y 轴的交点在原点上方,0表示 Y 随 X 增大而增大7b历年水平)(三)大流行 指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在短时间内可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的情况。

(迅速、大范围)(四)暴发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患者出现,这些人多确大多数患者常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局部、迅速) 第三节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非常重要)一、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广的是横断面(现况)调查短时间对人群中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一)抽样调查的方法、优缺点、样本大小估计1.普查(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1)优点①由于是调查某一人群的所有成员,所以在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
②普查所获数据可以了解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对疾病的流行缺点因素能有一定的启示。(2)缺点①普查对象多,调查期限短暂,漏查难免;
②参加普查工作人员多,掌握调查技术和检验方法的熟练程度不等,调查质量不易控制;
③对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病不宜开展普查。2.抽样调查 如要了解社区人群的疾病分布规律,可以调查该人群中有代表性的部分(样本)个体,即样本,再根据样本调查结果估计出该人群总的疾病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抽样过程必须遵循随机化的原则,才能获得有较好代表性的样本,并通过真实的样本信息准确地推断总体状况。(1)单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也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即先将被研究的对象编号,再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摸球、计算机抽取等进行抽样。只能用于数目不大的情况下。(2)系统抽样按照一定顺序,机械的每隔一定数量的单位抽取一个单位,又称间隔抽样或机械抽样。例如有1000人,欲抽取10人了解某情况,则先用1000/10010,即每10个人中抽取1人。从随机数字表上抽取一个随机数字(或用纸币编号) ,例如所得数字为5,然后将其编号为1~1000,则5、15、25995号为所抽的观察对象,组成100名调查对象的样本。

(3)分层抽样先将研究对象按主要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疾病严重程度等)分为几层,然后再在各层中进行随机抽样,用以组成调查的样本。这样分开时是各层的资料,合起来则可估计总体水平,同时保证了各层至少在重要的相关因素方面取得均衡。(4)整群抽样可抽到的不是个体,而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即群体) 。将总体分为若干“群” ,每一群中包括若干观察对象,如班级、连队、居民小组等,这些群体是从相同类型的群体中随机抽出的,被抽取的群中的所有观察单位都是调查对象。(二)现况调查的概念、种类和目的现况调查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因素与疾病的资料,描述当前疾病的分布、某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其种类有普查和抽样调查。首要目的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于特定时间内在某地区人群中分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