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2019届高三语文最后一考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2019届高三语文最后一考试题(含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分别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畴。在黑格尔 的美学体系中,形象具有多义性。一般认为,文学形象能够使读者更加集中地欣赏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______作品里悲伤与喜悦的感情,______其中的美好和丑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A. 五花八门 领会 判定 B. 包罗万象 领会 判别 C. 五花八门 感受 判别 D. 包罗万象 感受 判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五花八门”,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第一处是强调黑格尔美学体系的内容丰富,而不是“变化多”或“花样多”,应使用“包罗万象”。“领会”,了解、认识事物并有所体会。“感受”,受到、感染或体会、感想。第二处,是说借助文学形象来体会“作品里悲伤与喜悦的感情”,应使用“领会”。“判别”,判断、辨别。“判定”,判别断定。第三处,从后面“其中的美好和丑恶”可知,应是说辨别“美好和丑恶”,使用“判别”。故选B。

【点睛】近义词可以从多方面区分,词义侧重点不同,要抓住不同语素理解;
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感情色彩不同,例团结、结合、勾结;
适用对象不同,例爱戴(上级),爱护(下辈);
词性不同;
词语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

词语辨析,从意义方面辨析看词义的轻重,看适用范围,看表达侧重。

从用法方面辨析看适用对象,看成分搭配,看词性语法,看习惯用法。

从色彩方面辨析看感情色彩,看语体风格,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 人皆可以为尧舜 C. 巾帼不让须眉 D. 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别修辞手法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先要回顾“借代”这种手法的特点,然后再分析哪个选项中没有使用“借代”。“借代”,意思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可以是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等。“借代”常与“借喻”混淆,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题中,A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使用比喻的修辞,把“人”比作“刀俎”,把“我”比作“鱼肉”;
BCD三项都使用借代的修辞,“人皆可以为尧舜”中以“尧舜”代指贤能之人,“巾帼不让须眉”中以“巾帼”代女子,以“须眉”代男子,“情人眼里出西施”中以“西施”代美女。故选A。

3.某文学社从他们喜爱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底层心声 贩夫风景 打工一族 夜里戴草帽的人们 第二组黄山观感 巨木之死 像山那样思考 敬畏自然 第三组贝多芬百年祭 最后的晚餐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一代通儒顾炎武 A. 别样人生 自然风光 艺人琐忆 B. 人间万象 自然风光 名人印记 C. 别样人生 感悟自然 名人印记 D. 人间万象 感悟自然 艺人琐忆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明准确的能力。题干要求将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分别对应。考生首先能理解每组文章名字之间的共性,即都侧重表达什么内容,然后再看哪个选项与之对应正确。第一组底层心声 贩夫风景 打工一族 夜里戴草帽的人们,这一组材料中主要涉及“底层”“贩夫”“打工”“乡下人”,重点在强调他们的人生,使用“别样人生”更为恰当,且这一组中反映的都是平凡普通的民众生活,属于同一类,无法包罗“万象”。第二组黄山观感 巨木之死 像山那样思考 敬畏自然,这些作品的名称中包含两个部分,如“黄山”“巨木”“山”“自然”,这些都属于自然,“观感”“思考”“敬畏”属于人的活动,所以命名中最好能包括这两个部分,而“自然风光”只突出自然之景,无法凸显人与自然的关联,故使用“感悟自然”第三组贝多芬百年祭 最后的晚餐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一代通儒顾炎武,这些作品的名称中涉及“贝多芬”“罗丹”“顾炎武”,可以“名人”概括,而“艺人”一般指戏曲、曲艺和杂技等演员或雕刻、刺绣等手工艺工人,故可以命名为“名人印记”。故选C。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诗歌被称为“语言的经济”,就更应该 , , , , ,隐括最丰富的意义。

①使意到而言不到 ②以少量的语言 ③让微情妙旨 ④言尽而意不尽 ⑤寄之于笔墨蹊径之外 A. ②③④①⑤B. ②⑤①③④C. ③⑤①④②D. ③④②⑤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排序题。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本句话出自王维抒情小诗的艺术特色一文,该段文字谈论诗歌的语言言简意丰,而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较强,因而第一空应是③;
⑤紧承③内容;
另外①④两句联系紧密,先①后④,中间不能拆开。从②句与后文衔接最好即可判断。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允成,字季时。厉名节,举万历十一年会试,十四年始赴殿试。对策中有曰“陛下以郑妃勤于奉侍,册为皇贵妃,廷臣不胜私忧过计。请立东宫,进封王恭妃,非报罢则峻逐。或不幸贵妃弄威福,其戚属左右窃而张之,内外害可胜言顷张居正罔上行私,陛下以为不足信,而付之二三匪人。恐居正之专,尚与陛下二。此属之专,遂与陛下一。二则易间,一难图也。”执政骇且恚,置末第。

会南畿督学御史德清人房寰连疏诋都御史海瑞,允成不胜愤。偕同年生彭遵古、诸寿贤抗疏劾之。略言“寰妒贤丑正,不复知人间羞耽事。臣等自幼读书,即知慕瑞,以为当代伟人。寰大肆贪污,闻瑞之风,宜愧且死,反敢造言逞诬,臣等所为痛心。”因劾其欺罔七罪。始寰疏出,朝野多切齿。而政府庇之,但拟旨谯让。及得允成等疏,谓寰已切让,不当出位妄奏,夺三人冠带,还家省愆,且令九卿约束办事进士,毋妄言时政。

久之,南京御史陈邦科请录用允成等,不许。巡按御史复言之,诏许以教授用。允成历任南康、保定。入为国子监博士,迁礼部主事。三王并封制下,偕同官张纳陛、工部主事岳元声合疏谏曰“册立大典,年来无敢再渎者,以奉二十一年举行之明诏。兹既届期,群臣莫不引领。而元辅王锡爵星驾趣朝,一见礼部尚书罗万化、仪制郎于孔兼,即戒之弗言,慨然独任。臣等实喜且慰。不意陛下出禁中密札,竟付锡爵私邸,而三王并封之议遂成,即次辅赵志皋、张位亦不预闻。夫天下事非一家私议。元子封王,祖宗以来未有此礼,锡爵安得专之,而陛下安得创之”当是时,光禄丞朱维京、给事中王如坚疏先入。帝震怒,戍极边。维京同官涂杰、王学曾继之,斥为民。及是谏者益众,帝知不可尽斥,但报“遵旨行”。已而竟寝。

未几,吏部尚书孙鑨等以拾遗事被责。允成谓阁臣张位实为之,上疏力诋位,因及锡爵。纳陛亦抗章极论,并侵附执政者。帝怒,谪允成光州判官,纳陛邓州判官。皆乞假归,不复出。

(选自明史,有删节) 5.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执政骇且恚 恚愤怒 B. 谓寰已切让 让责备 C. 还家省愆 愆耽误 D. 已而竟寝 寝停止 6. 下列对原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员”。

B. 东宫一般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西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样的道理。

C. 博士本为对博学之士的通称,此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的传授,执教于太学,乃成为传播孔孟学说的国家学官。

D. 吏部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寰大肆贪污,闻瑞之风,宜愧且死,反敢造言逞诬,臣等所为痛心 (2)帝怒,谪允成光州判官,纳陛邓州判官。皆乞假归,不复出。

8.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顾允成的为政特点。

【答案】5. C 6. D 7. (1)房寰大肆贪污,听说海瑞的风范,应当羞愧而死,反而敢制造谣言诬陷,我等深表痛心。

(2)皇上发怒,将顾允成贬为光州判官,纳陛贬为邓州判官。他们都请求告假回乡,不再出来做官。

8. 为人耿介,注重名节,不畏权贵,敢于进谏。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题中,C项,“还家省愆”,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回家反省自己的过失”,联系上文可知,这里是说让顾允成、彭遵古、诸寿贤三人回家反省自己的过失,这里的“愆”应该是名词,意思是“罪过,过失”,不是“耽误”的意思。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题中,D项,“吏部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错误,选项对吏部职能的表述有误,应不含“武官”。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闻”,听说;
“之”,结构助词,的;
“风”,风范;
“宜”,应当;
“造言”,制造谣言;
“逞”,由“施展”可以意译为“进行”。第二句中,“谪”,贬谪;
“皆乞假归”省略主语“他们”;
“乞假”,请求告假;
“归”,回乡;
“出”,出仕,出来做官。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本题要求概括顾允成的为政特点,然后要到文中找到顾允成为政的表现,再根据这些表现概括特点。如对策切中时事毫无隐讳,直接评议皇帝宠妃、立储之事,说明他敢于进谏,不畏强权,正直敢言,为人耿介如顾允成与彭遵古、诸寿贤联名上疏 ,弹劾房寰是出于对贤者的妒忌而诬蔑正直的大臣,说明他性情耿直,注重名节;
如皇上将顾允成贬光州判官,顾允成就告假回乡,不再出来做官,这说明他果敢率直,从不含糊迁就。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点睛】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