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统帅”的一床旧毛毯_旧毛毯怎么废物利用

  上世纪60年代末,一天,内勤警卫刘甫江到“副统帅”的卧室检查温度表,一般他要将室内温度调到摄氏20度。此时,一位女管理员正好在给主人缝补一床旧毛毯。这是一床褪了色的军用毯子,上面补了不少补丁,掀开里面一看,尽是补丁摞补丁。刘甫江好奇地数了数,大大小小有48个。警卫有些不解,问:“这床毛毯也真该换了,把他丢进垃圾里算了。”女管理员则严肃地说:“丢了你该死!首长说这是打平型关战役时,从日本鬼子手里缴获来的,烂得不能再补了也不能丢。”(《世纪》2009年第4期)读后着实让人沉思了好久。
  是“林副主席”换不起一床新毛毯吗?显然不是。林彪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一,“文革”开始后更是炙手可热的“副统帅”。以其显赫的地位和权力,不要说换一床,就是换百床也易如反掌。他能在西湖、北戴河修行宫,有人能在全军、全国给他儿子选“妃子”,相比之下,区区一条毛毯,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那他为什么又决绝地“烂得不能再补了也不能丢”呢?是出于勤俭节约的考虑吗?我想是,但更大的因素又不是。
  一条毛毯用了30多年,上面打了48个补丁,面对这货真价实的实物,无可挑剔的事实,即使林彪后来成了“林贼”,但一码是一码,也不能否认,这确实是一种勤俭节约的精神,而且节约到老鼻子了。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实事求是。然而,这虽然是勤俭节约,但其中包含的“元素”绝非只是这一个。或者说,勤俭节约只占其中很小的一个内容。那么,更大更多的“内容”是什么呢?
  这床毛毯是林彪打平型关战役时缴获日军的战利品。就是说,它已陪伴主人30多年了,或许它还到过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感受过苏联二战时期的硝烟。解放战争,是林彪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这期间,他出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那便意味着,这床毛毯又随林彪转战南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36一津烽火,决战白崇禧,解放海南岛……它不仅仅只是一条毛毯,而是变成了一个历史岁月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林彪率领百万大军从哈尔滨到海南岛的千里征战。我曾看过一段史料,衡宝战役时,林彪病重,只好躺在担架上指挥。假如这床毛毯当时正好垫在担架上,更见这床毛毯在林彪心中的分量。这不是一床普通的毛毯,它承载了主人经历中太多的历史信息和往日记忆,美好的,辛酸的,欢快的,等等。故林彪把它视为自己的心爱之物,才补丁摞补丁地一直使用。这就远不是勤俭节约了,而是人性和人的情感的正常表现。可惜林彪死得太晚了,假如他能与任弼时前后故去,最迟也要死在1965年以前。那么,林彪绝对不会变成“林贼”。要知道,集权统治下,政治人物是应该讲究“死期”的,苏联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一干人,假如能在列宁死去之后不久便追寻导师而去,以后断不至于成为“人民公敌”被推上断头台。假若林彪的死也按我这个事后诸葛亮的设想,那么,他的这床旧毛毯可就“飞黄腾达”了,尤其上面那48个补丁,那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宝贝啊!它无疑要成为一件十分珍贵的革命文物,被军博什么的隆重收藏。然而……现在只能“然而”了。
  仍继续假如――假如林彪后来没有成为“林贼”,那么,以他在建国前的功劳和在党内、军内的地位,盖棺论定一定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那么,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少不了要怀着十分虔诚的心,去瞻仰他的纪念馆什么的,其中一定会在他那床旧毛毯面前驻足,去数那感人的48个补丁,去接受“凤范”、“崇高”以及勤俭节约精神的教育。但通过分析可知,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至少说这床旧毛毯所包含的“成分”比较复杂,任意拔高是背离实事求是的。――然而类似的事,我们不是已经做得太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