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窗后的冷酷|百叶窗

  《给爱米丽的玫瑰》作为威廉・福克纳的代表性短篇小说,讲述了与世隔绝40年,深藏秘密的爱米莉小姐悲惨的一生。小镇居民对她近乎残忍的冷酷是促使其与世隔绝的原因之一。   
  一、小镇居民对爱米莉的态度
  
  小说中,人们对爱米莉的态度极具变化性。在故事开头,当听闻她的死讯时,整个镇上的人都参加了她的葬礼,并带着一种纪念碑倒下了的沉痛心情。葬礼后,人们怀着无限的好奇而不是悲伤或者同情的心情蜂拥进她的住所,争相参观这所沉寂许多年的房子。这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爱米莉的冷酷。人们意兴盎然的是一个女人怎么操持厨房,而不是这40年来她如何一人独自生活。
  由于父亲赶走了所有的求婚者,爱米莉到了30岁还是单身。对于她的这种尴尬处境,小镇居民“不高兴,却不觉得出乎意料”,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对其人生了如指掌。没有人去理会她此时的心情如何.也没有人在乎她怎么想。他们所表达的关心就是坐在百叶窗后,闲话和评论着爱米莉的生活。荒谬的是,人们对于她父亲的去世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同情”她了,她会找他们寻求庇护和怜悯了。一想到她除了房子一无所有,会知道生活的艰辛,虚伪的人们就由衷地兴奋。
  然而,这点表面的同情也随着她与荷默伯隆的恋爱而消失。关于应遵守作为贵族淑女的责任与风范的苛责一起涌向了她。嫁给一个靠日薪过活的北方佬实在是令他们不屑与羞愧。人们不断地说着“可怜的爱米莉”,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因为她没有遵照他们的要求去生活。为了阻止这桩“愚蠢”的婚姻,人们毫不犹豫地从百叶窗后走了出来,并采取了自认为明智的行动:先后请来了她的牧师和两位表亲,希望这些访客能成功劝说她放弃结婚的念头。然而,爱米莉的桀骜不驯彻底击碎了他们的美梦。
  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的是,荷默・伯隆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在镇上,而爱米莉被发现去药店买了砒霜。人们坚信她会自杀,而且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冷酷到了何种地步,竟然认为结束生命是“最好的选择”!在小镇居民的眼中,她若是自杀,是维护了贵族尊严,是值得尊敬的!失望的是,爱米莉没有死。她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把自己与大众隔开,离群索居,逃离他们无尽的探寻,苛责与批评,选择与孤独为伴。她像圣人,而不是具有情感的人,与生活中美丽温暖而生动的事分离开来。
  
  二、小说的叙述视角
  
  小说的叙述者是小镇居民之一。叙述者用“我们”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述整个故事。这种视角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爱米莉的自主性被忽视被干涉的处境。在“我们”与爱米莉之间,有一条很明显的界限,后者被从这个城镇隔离开来。叙述者把“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群体,一个家庭和一个集团,而爱米莉则是一个孤立的点。以“我们”的角度来讲述故事,一个外部视角下的爱米莉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有关她的内部描写则是没有的。小说中的她,完全处于静默的状态,没有发言权。这也表现了整个群体对她个人的无视与冷漠。
  文中只有两次她开口的场景,其中一处是她买砒霜时的情形。甚至在这个场景中,有关她的描写也是外部的,而没有涉及其内心的描写。得到砒霜后,就好像有个人尾随她回了家,看她打开盒子一样。这寓意着,在这个小镇,人们对她的关注已经无孔不入,她没有一点隐私。人们的眼光就像鬼魂一样时刻跟随着她。约克纳帕塔法郡的居民就像一群观众,坐在电影院里饶有兴致地看着关于爱米莉的人生悲剧。他们主观地,随意地,冷静地谈论和评判着她。小说的叙述视角很好地衬托出了爱米莉的静默与无助,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的冷酷与虚伪。
  
  三、群体对爱米莉的影响
  
  人言可畏,即使像爱米莉这样拥有坚强意志力的人。来自群体强大的好奇心与干涉力量摧毁了她的人生。人们无情地干涉她与荷默・伯隆的婚姻,虽然在他们面前她高昂着头,显示着高傲,但私底下,她一定冷到了心里。她被迫成为爱米莉小姐,而不是格里尔森小姐或伯隆夫人。没有头衔,没有具体身份。在阴暗发霉的房子里,爱米莉的后半生作为一位拒绝承认社会进步的古板南方淑女而活着。她是“人言”的受害者。
  除了爱米莉所隐藏的秘密被揭开那一刻的恐怖与震惊,读者们是否还能感到一丝悲伤与凄凉?绝望的爱米莉,渴望着爱与温暖,但却又无法得到它们。她只有通过这样绝望而畸形的方式来获得。她被小镇的居民们所深深地伤害。为了避免更多的纷扰与窥视,为了得到一份宁静,她关上了门,关上了她生活的一切可能。那些周日的午后,人们隔着百叶窗,偷窥和谈论着她。在这些言语中,没有关心,同情或者温暖,有的只是残酷的好奇。
  总之,人们无尽的谈论,虚伪与冷酷是造成爱米莉选择离群索居40年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表面的“关心”事实上摧毁了她过正常生活的可能。她是人言与畸形好奇心的受害者。
  
  (作者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语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