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日子最怕过节 [记者过节的日子可能不多了]

  这篇文章是给记者和想当记者的朋友做参考的,如果你不在这个行业,很可能没有兴趣,所以,建议翻过去,看看其他文章,比如封面专题、娱乐报道,都很好看。
  去年记者节,我写了篇文章,《想清楚,每天是记者节,想不清,每天是记者劫》,那篇文章的主要判断我依然坚持,但今年情况有变。
  大家可能都会感受到,过去一年,传统媒体业被新技术革了命。虽然,新技术革命的发生不是一年两年了,但过去一年对媒体业冲击最大,令人心里发冷,毛骨悚然。种种迹象已经表明,记者,作为一个职业,正面临颠覆式的冲击。悲观地说,记者过节的日子可能不多了。
  前几天腾讯微博在台北举办了一次新媒体研讨会,题目叫“新媒体崛起对华人世界媒体的冲击及影响”,题目虽然大,但大家讨论得很具体。台湾同行问题虽然不少,但远没有大陆同行着急。有人问我原因,我告诉他们,相比其他产业,大陆传统媒体市场化程度最低,而新技术革命冲击最大的就是这块,日子能好吗?
  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传统媒体的用户基础,除少数做得还可以的媒体(比如《壹读》杂志……)能留住用户外,大部分读者都跑到手机上了。他们没有时间看很长很长的文章,不管你觉得文章有多美;他们没有时间看很深很深的报道,不管你觉得报道多重要。他们从早到晚拿着手机,不管在地上行走还是回到床上,他和她会为刷手机争执,甚至成功分手,他们没有时间和兴趣消费纸质阅读。而报纸或杂志一旦失去他们,就没有人愿意投放广告,没有广告,媒体又怎能养活编辑记者?
  不仅传统媒体面临冲击,甚至一切带有传统色彩的行业都面临危局。那些单靠做手机赚钱的国内企业,怎么竞争得过小米,那些卖电器的门店,怎么比得了京东;那些卖服装活着的商铺,怎么打得过淘宝;那些靠话费吃肉的公司,怎么赶得上微信;那些靠商业网点密集吸引用户的银行,怎么比得了网上支付?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前几天预测说,20年内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前台和后台都会消失……不得不说,老马哥太乐观了。
  但这些行业又不该太悲观,他们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相对充分的竞争,他们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媒体业呢?受媒体业影响的记者呢?
  在竞争不是很充分的日子里,很多市场媒体收益不错,哪怕再不会过日子,也会拿出一些钱支持记者写作,支持记者飞到新闻现场,支持记者做更深入的调查,支持记者做相对严肃的报道,支持新闻理想有比较体面的实现。而未来几年,这样的日子可能终结,因为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内容+广告—将崩解。
  所以,谁会为一篇持续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调查报道买单?这样的媒体将越来越少。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这样的局面你可能都要面对,除非你所在的媒体找到了相对明确的商业模式,或者你所在的媒体有特殊的资金背景。我没有特别的建议,唯一建议是,想好自己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的理由,比如通过积累成为专家;或者,推动你所在的机构改变,推动你的领导变革;或者离开,自己去创造。总之,“创新”和“变革”都得被当真。
  我就壹说,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