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一揭中学“学科奥赛”的短]五大学科奥赛500强中学

  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让国人尽情领受了竞技体育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表现在运动会上一次次超越人类极限,一回回刷新世界记录,更在于贯穿于整个赛程的公正、公平、公开的游戏规则。一旦到了竞技场上,不管你是王子还是贫民,是大牌明星还是无名之辈,机会完全均等。试想,如果不是通过公平竞赛去争夺奖牌,而是依据某种潜规则而行,这一体育盛会还有什么魅力可言?
  谈起北京奥运,忝在教师之列的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项与此同名却纯属智力上角逐的在普教界同样声名显赫的盛大赛事――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奥林匹克竞赛。在当今中国的教育界,特别是在中学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心目中,这项赛事的地位是丝毫不逊于奥运会在运动员心中的地位的。
  在时下的中学里,学科奥赛的分量之重、热度之高以及受重视程度,大概只有高考能与其相伯仲。究其原因,无非两个方面:一是闪光的奥赛奖牌彰显着领导的政绩、教师的业绩、学生的成绩;在国际国内学科奥赛中摘金夺银,是一个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崭露头角风光无限的绝好机会。二是学生的奥赛佳绩,每每与名牌大学的破格录取、保送和自主招生联系在一起;奥赛成绩喜人,意味着这所学校会更受名牌大学的青睐,学生升入这类高校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从而在今后的招生中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形成办学上的良性循环。
  缘于此,如今的高中在教学上差不多都做到了“应试”、“应赛”两手抓。而且学科奥赛由于其特殊功效及“尖端”性,在不少学校往往更受器重,水平较高的奥赛教练大都成了很受追捧的人物。
  高薪招聘名教练、高价邀请专家讲学、耗费巨资组织选手到著名高校参加培训,这是一般学校用以对付奥赛的三大法宝。这样做诚然有效,但其效益核算起来还是有些少慢差费。因为一些在竞赛之路上打通了捷径的学校,早已不再需要这样迂回曲折耗时费力,而是备足了银两直奔竞赛的要害部门――竞赛命题组而去!这些中学无需国际金牌,只要国内竞赛的佳绩。因为有国内竞赛的奖项就足以保证他们拿到足够的名牌高校的保送和自主招生名额。
  我的一位在某重点高中就职的同学,曾跟我透露过这样一个秘密:他所在的学校近几年在某门学科的国内奥赛中一直硕果累累,其原因正是重金叩开了这门学科全国奥赛(省赛区)命题组长的后门。每到临考前夕,该校总要邀请此公对选手们作赛前指导,竞赛题中的权重题型乃是这位先生每次重点辅导的内容,其辅导的题目与竞赛题不少只是换了几个数字。此公的能力还不限于此,他甚至可以通过降分的手段让该校某些在预赛中分数欠佳的学生入围决赛。这所学校近年来在这门学科全国竞赛(省赛区)中多次夺得非常靠前的名次,可在组建国家队的选拔考试时却都以种种理由拒绝参加。其原因正在于他们知道参加这种考试只能使他们露怯,而他们企求的名牌大学保送和自主招生名额,在全国竞赛(省赛区)的比赛中已全部获得!――这样的交易,谁又能保证仅仅出在一所中学与一位命题组长之间!
  其实,即使中学学科奥赛是干干净净的,时下盛行的“应赛”教育也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学学科奥赛始于上世纪中叶的东欧(而不是发轫于科学文化更为发达且竞争更为激烈的西欧和美国),原为这些国家的国内学科竞赛,后来发展成了国际性赛事。但欧美这些科学文化发达的国家对此并不十分看重,多是民间组队参加,参加者多是一些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继续钻研的中学生。哪像我们国家亦如体育界一般采取“举国体制”,让学生撂下中学里的其他课程而充当起专业运动员的角色。国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每年选拔,长年培训,并因获得大把奖牌而喜不自胜。可我们有没有想想:我们的中学生在学科奥赛上傲视群雄,披金挂银,可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怎么总也见不到他们的身影?可见解题、考试、竞赛的能力与科技创新的能力,到底不是一回事。
  一件也许原本有益于中学生发展智力、提高科学素养、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文化交流活动,因为不少人的功利之心的熏染而被搞得乌烟瘴气,想想真让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