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服务对象 找准切入点]找准工作切入点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小说时,曾让学生尝试着自主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其妙处。令人意外的是,学生对于《祝福》的环境描写分析要准确细致一些,而对《边城》中的环境描写则感到无所适从,找不准方向,缺少一个依据;《祝福》环境描写的意蕴相对说来要明显一些,《边成》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散漫,似乎是闲来之笔,不知道根据什么来分析挖掘其内涵。学生存在这种困惑实际上是由于忽视了环境描写的目的,即暗示或强化小说主旨,烘托人物,给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等等。即环境的内涵及作用的挖掘必须根据它所服务的对象来进行。下面以《祝福》《边城》《荷花淀》为例来谈谈环境和小说要素之间的关系。
  《祝福》里面最典型的环境描写是“祝福”气氛的描写。小说开篇便写鲁镇热闹而忙碌的景象:“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灰色的沉重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他们都没有什么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的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些对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生动逼真的描写决不只是向我们展示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更是服务于小说主旨的。这篇小说不仅仅是要展示祥林嫂的悲剧,更是要揭示其悲剧的根源,当然是社会根源。立足于此,就不难分析出此处环境描写的内涵和作用:借具体的祝福景象的描写,暗示一种社会特征,即封建思想浓厚,鬼神迷信观念统治着中国城乡的每一块土地,封建宗法势力更是直接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甚至行为,形象地说就是设立了一条“高压线”,却又诱导或迫使祥林嫂却屡屡触摸它,她当然就只能是一步步地走向地狱。可见,小说开头的 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暗示了悲剧根源。又如,小说这样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一边的对联已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百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厅堂布置的描写,但只要将其置于祥林嫂的死这一问题中,就不难发现,这“闲来之笔”实则是暗示鲁四老爷的身份和思想主张,即“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尚并执行着宋明理学,以此来要奴役祥林嫂,直至将其推向地狱。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将环境描写置于小说主旨 或写作目的的范围之内,才能挖掘其深刻内涵,品味出“闲笔”的深长意味。《祝福》里小说描写是貌似散漫,实则从统治者(鲁四老爷)、下层劳动人民(柳妈)以及整体环境氛围(祝福景象的描写)等不同方面交代了祥林嫂生活环境,也就是暗示了促使她一步步走向地狱的原因。
  如果说《祝福》里环境起到了促使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甚至改变人物命运的作用的话,那么,小说《边城》里环境则暗示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的作用。课文所节选部分中,翠翠的心理经历了对爱情蒙�的渴望――渴望却又不能得到爱情时莫名的烦恼――在梦幻中体验爱情――爱情来临时的娇羞等几个阶段。和影视文学中现代女性所不同的是,翠翠的心理感情表现得是非常含蓄蒙�的(这也是小说所表现的美之一),这种含蓄的美除了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之外,环境的暗示与烘托是不可替代的。
  课文开头就描写了一个“温柔、美丽和平静”的黄昏,在这个黄昏里,生意人忙碌着,杜鹃叫个不停,甚至草木也散发着热气……总之似乎是除翠翠之外的一切都有生机和乐趣。紧接着就写人物的心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生活太平凡了……于是胡思乱想”,“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这是翠翠渴望爱情而产生的烦恼(那么的幼稚可爱)。所以结合人物的心理情感状况我们不难体会出此处景物描写的意义,以黄昏的“美丽”杜鹃的生机反衬翠翠的“薄薄的凄凉”,以黄昏的“和平”生意人的忙碌充实反衬翠翠内心的失落(“好像缺少了什么”)。小说叙述祖父讲述她母亲故事后又有一段景物描写:“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 儿安睡了。”这一段景物写得有情有趣有灵性,但意义何在呢?和前面一段景物相比,本段景物的内涵和意义的确是很不好理解把握的。要突破这一点,我们还是必须回到人物的心理情感状态上来。在这样的夜晚,老船夫兴致很高,为翠翠讲述一些有趣味的故事,有母亲的乖巧处,也有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而翠翠听得“神往倾心”,这“倾心”里当然有对爱情的神往和畅想(虽然有几分惶惑和酸涩),在这样的夜晚,在这样的不为世俗所污染的角落,祖孙俩一起酿造了一种淳朴的美。那么,可以这么说,此处景物既烘托了人物(尤其是翠翠)的心理(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说是草莺啭着歌喉,不如说是翠翠的心里在歌唱着),又烘托了祖孙二人酿造(下转第51页)(上接第49页)的纯美意境,酿出几分空灵。同是写月光,却又写出了不同的神韵,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要准确理解月光的柔和美丽,还得抓住人物的心理情感状态。这个时候的翠翠是什么样子呢?爷爷给她讲述了关于母亲的故事,甚至暗示了爱情即将来临,她对爱情有了几分期盼渴望,更有了几分凭空的想象和感受,心也变得如水一般的柔和多情,所以,此时的月光,白雾,还有那歌声,是那么的美丽多情,像一份清淡味美的煲汤抚慰着她的心。
  这篇小说散文化诗化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故事情节淡化,人物内心独白淡化,而以环境来烘托并暗示人物的心理感情,将人物的情窦初开的含蓄美展示出来。正是这种份含蓄给人物、小说增添了几分自然的美丽。总的说来,小说中的湘西的自然美淳朴的美离不开含蓄的美,而这份含蓄的美又是离不开环境的烘托渲染的。换个角度说,同一环境,在人物的不同心理背景下,又呈现不同的内涵和摇曳多姿的美,只有紧扣人物的心理,才能细腻地品味出景物的神韵和蕴味。
  相对于《边城》来说,《荷花淀》的故事情节要强一些。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环境又起到了烘托气氛,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比较典型的是伏击战打响之前的划船水声和荷叶荷花的描写。划船水声有两处。一处是,“哗,哗,哗。”。节奏舒缓,轻轻的,既烘托了青年妇女的情致,更渲染了静静的氛围,烘托激战之前的紧张。另一处是,“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节奏紧张,急而快,烘托了妇女紧张的心情,更渲染了战斗即将打响之前的紧张氛围,令读者揪心,制造了悬念。此后就是荷叶荷花的描写了。“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的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此处描写很有情致,新奇的比喻不仅仅传神地写出了青年妇女的美丽勇敢,暗示出这里即将发生一场激战,还暗示她们将在以后的斗争中成长起来。
  一篇成功的小说的环境往往是应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巧妙自然地出现的,又是随人物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但它的出现和变化又是那么的含蓄隐蔽而显得自然,不露出雕凿的痕迹,简言之,就是服务于主题、人物和情节的。分析它的内涵和意义就要首先立足于主题,紧密联系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变化;只有这样,对环境的分析才有根据可循,有切入点可入,不至于如同置于茫茫大海无所适从。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感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