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人间温暖的事例

  有一条消息在网上的点击率名列前茅:自十六大以来,中央累计查处严重腐败的省部级以上官员16名,九成包养情妇。消息的来源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最近主办的一次“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展览”。事实上,那些巨贪的“落马”,与色、赌、洗钱三大基本方式有关,其中,与地产商“权钱交易”以及“权色交易”最为突出(《北京青年报》2007年9月3日)。到了记者、编辑们的笔下,便有了习惯性的“突出处理”:十个贪官九个色。
  这种突出性处理,触发了我的延伸性思考:仅仅是查出来的那些巨贪包养情妇吗?在任领导干部包养情妇的又该有多少呢?有人将官员包养情妇归纳出恃权玩弄、炫耀摆谱、心理变态、寻花问柳、传宗接代等6种类型,可见,包养情妇并不一定等同于“权色交易”、“权钱交易”,不像高价卖官、低价卖地那么明目张胆,那么容易引发社会的震荡,所以一般不太容易广为人知。那么在此基础上,我可以大胆地作出一个令许多人尴尬,甚至不安的“有色”推断,当下的领导干部包养情妇,绝不可能是少数、个别的现象,只是我们没有“看”出来、“查”出来而已。明摆着,权力既有引力,也有可能成为迫使对方乖乖就范的压力。
  最近在电视上看过一档人物专访,采访的对象是一位在国际上多次获得魔术大奖的年轻人。谁都知道魔术是假的,“唯手熟耳”。可是,看他现场展示的几个扑克魔术,尽管我们在电视机前一个个屏气凝神、目不转睛,愣是没有谁能看出其中破绽,直至魔术师最后揭开“魔底”,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而后却又是一头雾水: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呢?
  关掉电视,回到现实,特别深刻的一个感触是: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人所共知的假,我们亲眼都不能识破,对社会上那些真伪莫辨的人或事、语言或文字、画面或图片。我们能简单地凭感觉、依印象、靠经验去作判断、下结论吗?譬如,那些理直气壮的、慷慨激昂的报告、演讲,那些辞藻华丽、言约意丰的广告、宣传,我们能不假思索地信以为真吗?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们可以怀疑它,但能否抵制它呢?这样做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我们能够迅速地、准确地看透、戳穿其中的人格分裂和言行背离!
  官场上有“魔术”,商场上也有“魔术”,情场上同样有“魔术”,只是这些“场”上,一直缺少诚实的“魔术师”,敢于公开宣称自己是在作秀、炒作、游戏,敢于承认自己的那套是假的、虚的、演的。可见,要辨别官场上、商场上、情场上的“人”,比对付舞台上的魔术师更难,因为这些人的活动空间更大,活动过程更隐蔽,多半的时候他们都不在老百姓的视野之内。而且,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有着层出不穷的、变化多端的“潜规则”,要想辨别某些人的真假虚实,谈何容易!作为旁观者,我们唯一可以时刻保持清醒的一点是,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包括耳朵!
  想到这里,不禁觉得有些脊背发凉。前段时间,本人去了一趟欧洲,10多天时间,一气儿走过7个国家。这种来去匆匆的旅行是绝对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可是我在回来之后竟然捣鼓出五六篇“欧行散记”,想想其中不知有多少片面,甚至荒谬的论据和结论!考察一个国家和地方真实的人文环境,花点时间、查点资料,也许就大致0K了,而对我们面对或置身的官场进行观察思考,要想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准,可能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背景资料,而是一些机制上的完善――要让官员们先“透明”起来!邬风英曾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针见血的评论:谁来监督成克杰、陈良宇、段义和们呢?民众吗?民众根本就不知道书记、市长们在干什么;媒体吗?媒体动不动就会被指侵犯了名誉权,没有哪个编辑、记者愿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纪委吗?陈良宇是市委书记,纪委还要向他汇报工作。可以说,这些高官基本上处于不受监督的状态。
  人都有七情六欲,在不受监督的状态下,一些官员还能经得住金钱、美色的诱惑吗?他们玩儿起“官场魔术”来,还会有多少顾忌吗?当然,在公开场合上,某些官员一般都要尽量装出来人模人样,而且尽力表现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正气凛然,就像魔术师总会精心设计出许多的“多余动作”,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而关键性的动作则会让你措“眼”不及。
  每每看到一些贪官在法庭上、铁窗里写就的“悔过书”,都会油然而生“原来如此”的浩叹,就像看到魔术师抖露出了自己的“魔底”。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有人还“玩”心不死,安徽一个正厅级贪官叫张绍仓的,在庭审时最后陈述阶段含泪宣读的“悔过书”,居然与报纸上刊出的一份“悔过书”有好几处雷同。
  张绍仓含泪言悔,是真的吗?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反正我已经不敢再轻易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耳朵了。人到了不敢相信自己五官的地步,于艺术表演者而言,那或许是极大的成功;而对于活在当下的社会公民来说,这是怎样的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