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中活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活血化瘀药,性味多为辛、苦、温,部分动物类药味咸,主入心、肝两经。味辛则能散、能行,味苦则通泄,且均入血分,故能行血活血,使血脉通畅,瘀滞消散。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血实者宜决之”之法。活血化瘀药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多种不同的功效,包括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消肿、活血疗伤、活血消痈、破血消癥等。

活血化瘀药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病证的致病因素,且致病的病种广泛。所以活血化瘀药的主治范围很广,遍及内、外、妇、儿、伤等各科。如内科的胸、腹、头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体内的癥瘕积聚,中风不遂,肢体麻木以及关节痹痛日久;
伤科的跌仆损伤,瘀肿疼痛;
外科的疮疡肿痛;
妇科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等。活血化瘀药,依据其作用强弱的不同,有和血行血、活血散瘀、破血逐瘀之分。因本章药物数量较多,按其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的不同,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四类。

临床上在应用活血化瘀药时,除根据各类药物的不同效用特点而随证选用外,尚需针对引起瘀血的原因进行配伍,以标本兼治。如寒凝血脉者,当配温里散寒、温通经脉药;
热灼营血,瘀热互结者,宜配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药;
痰湿阻滞,血行不畅者,当配化痰除湿药;
风湿痹阻,经脉不通者,应伍祛风除湿通络药;
久瘀体虚或因虚致瘀者,则配补益药;
癥瘕积聚,配伍软坚散结药。由于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使用活血祛瘀药时,常配伍行气药,以增强和提高活血散瘀的功效。

本类药物行散力强,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他出血证无瘀血现象者;
对于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以促进病理变化恢复的作用;
具有抗凝血的功能,以防止血栓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
能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促使组织的修复、创伤、骨折的愈合;
能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病灶的消退和吸收;
能改善结蒂组织代谢,既促进增生病变的转化吸收,又使萎缩的结缔组织康复;
又能调整机体免疫,有抗菌消炎作用。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本类药物多具辛味,辛散善行,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主治气血瘀滞所致的各种痛证,如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肢体痹痛、跌打损伤之瘀痛等。也可用于其他瘀血病证。

活血止痛药各有不同的特点,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病因和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并作适当的配伍。如肝郁血瘀者,选兼理气疏肝之品,并配疏肝理气药;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者,则选兼消肿生肌药,并配活血疗伤之品;
妇女经产诸痛者,选兼活血调经药,并配养血活血调经之品;
外科疮疡痈肿,选兼活血消肿之品,并配清热消痈解毒药。

川芎Chuanxiong 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 以四川产者质优。系人工栽培。5月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用时切片生用或酒炙。

【性能】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 1.血瘀气滞痛证。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具通达气血功效,故治气滞血瘀之胸胁、腹部诸痛。若治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常与丹参、桂枝、檀香等同用;
若治肝郁气滞之胁痛,常配柴胡、白芍、香附,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如肝血瘀阻,积聚痞块、胸胁刺痛,多与桃仁、红花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若治跌仆损伤,瘀肿疼痛,可配乳香、没药、三七等药用。川芎善“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能活血调经,可用治多种妇产科的疾病。如治血瘀经闭,痛经,常与赤芍、桃仁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若属寒凝血瘀者,可配桂心、当归等,如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若治产后恶露不下,瘀阻腹痛,可配当归、桃仁、炮姜等,如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若治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错后,可配益母草、当归等,如益母胜金丹(医学心悟)。

2.头痛,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头痛均可随证配伍用之,故李东垣言“头痛须用川芎”。治风寒头痛,配羌活、细辛、白芷,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
若配菊花、石膏、僵蚕,可治风热头痛,如川芎散(卫生保健);
若治风湿头痛,可配羌活、独活、防风,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配当归、白芍,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可治血虚头痛,如加味四物汤(金匮翼);
若治血瘀头痛,可配赤芍、麝香,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本品辛散温通,能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治风湿痹痛,常配独活、秦艽、防风、桂枝等药同用,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多汗,热盛及无瘀之出血证和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脉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2.本草汇言“芎艹穹,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 3.本草新编“川芎血闭者能通,外感者能散,疗头风其神,止金疮疼痛。此药可君可臣,又可为佐使,但不可单用倘单用一味以补血,则血动,反有散失之忧。若单用一味以止痛,则痛止,转有暴亡之虑。”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如川芎嗪),挥发油(主要为藁本内脂、香烩烯等),酚类物质(如阿魏酸),内脂素以及维生素A,叶酸,蔗糖,甾醇,脂肪油等。

2.药理作用川芎嗪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的血氧供应,并降低心肌的耗氧量;
川芎嗪可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显著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改善微循环;
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所含阿魏酸的中性成分小剂量促进,大剂量抑制子宫平滑肌;
水煎剂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并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可加速骨折局部血肿的吸收,促进骨痂形成;
有抗维生素E 缺乏作用;
能抑制多种杆菌;
有抗组织胺和利胆作用。

3.临床研究川芎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用川芎、红花各等份压片,每天口服3次,每次4片(每片含川芎、红花各1.25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4例,83例有效。(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资料汇编(第二辑),1972,12)。每日用川芎嗪8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静滴1 次,10次为1疗程,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66例,恢复期154例,后遗症期47例。结果急性期有效率100,恢复期有效率95.4,后遗症期有效率70.2。(陕西中医,1988.9408)。用川芎2428克,白酒30毫升,水250毫升,浸泡1小时后,加盖用文火炖煎分2次服,不饮酒者可单加水炖服,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29例,均有效(陕西中医,1990,11(4)150)。

延胡索Yanhusuo 雷公炮炙论 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根。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地。野生或栽培,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切厚片或捣碎,生用;
或醋炙用。

【性能】 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 活血,行气,止痛。

【应用】 用于气血瘀滞之痛证。本品辛散温通,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良药,前人谓其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常用的止痛药,无论何种痛证,均可配伍应用。若治心血瘀阻之胸痹心痛,常与丹参、桂枝、薤白、瓜蒌等药同用;
若配川楝子,可治热证胃痛,如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寒证胃痛,可配桂枝(或肉桂)、高良姜,如安中散(和剂局方);
治气滞胃痛,可配香附、木香、砂仁;
若治瘀血胃痛,可配丹参、五灵脂等药用;
若配党参、白术、白芍等,可治中虚胃痛;
若治肝郁气滞之胸胁痛,可伍柴胡、郁金;
治肝郁化火之胸胁痛,配伍川楝子、山栀;
治寒疝腹痛,可配小茴香、吴茱萸等药用;
治气滞血瘀之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常配当归、红花、香附等药用;
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与乳香、没药同用;
治风湿痹痛,可配秦艽、桂枝等药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粉吞服,每次1~3g。

【古籍摘要】 1.雷公炮炙论“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2.本草纲目“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盖延胡索活血化气,第一品药也。” 3.本草经疏“产后血虚,或经血枯少不利,气虚作痛者,皆大非所宜。”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有生物碱 20 余种,主要有延胡索甲素、乙素、丙素、丁素、庚素、辛素、壬素、寅素、丑素、子素等。

2.药理作用延胡索乙素有显著的镇痛、催眠、镇静与安定作用,甲素和丑素的镇痛作用也较为明显,并有一定的催眠、镇静与安定作用;
醇提物能扩张冠脉、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耐缺氧能力;
总碱能对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减慢心率;
全碱有抗溃疡、抑制胃分泌的作用;
乙素和丑素有肌肉松弛的作用。

3.临床研究以延胡索止痛片(延胡索、白芷),每服6 片,日3 次,5天为1疗程,治疗浅表性胃炎127 例。结果显效率74.4,总有效率94.4(中成药,1989,11(5)25)。以醋制延胡、广木香、郁金各等份研细末,温开水送服,每日15g,每日3 次,治疗急慢性扭挫伤321 例,其中腰部、胸背部及四肢急性挫伤153 例,慢性扭挫伤168 例,结果全部获愈(浙江中医杂志,1988,23(3)114)。以延胡索醇浸膏片(可达灵)治各类冠心病575 例,其中心绞痛424 例,急性心肌梗死148 例。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 83.2,显效率44.4;
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52.9,显效率26.8;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从32.2降低到14.1(中草药,1980,11(4)192)。另有用单味延胡索粉治疗各种心律失常48 例,总有效率为84(北京医学,1984,6(3)176)。

郁金Yujin 药性论 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块根。温郁金主产于浙江,以温州地区最有名,为道地药材;
黄郁金(植物郁金)及绿丝郁金(蓬莪术)主产于四川;
广西莪术主产于广西。野生或栽培。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摘取块根,除去细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切片或打碎,生用,或矾水炙用。

【性能】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应用】 1.气滞血瘀之胸、胁、腹痛。本品味辛能行能散,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故治气血瘀滞之痛证。常与木香配伍,气郁倍木香,血瘀倍郁金,如颠倒木金散(医宗金鉴);
若治肝郁气滞之胸胁刺痛,可配柴胡、白芍、香附等药用。若治心血瘀阻之胸痹心痛,可配瓜蒌、薤白、丹参等药用;
若治肝郁有热、气滞血瘀之痛经、乳房作胀,常配柴胡、栀子、当归、川芎等药,如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女科);
若治癥瘕痞块,可配鳖甲、莪术、丹参、青皮等。

2.热病神昏,癫痫痰闭。郁金辛散苦泄,能解郁开窍,且性寒入心经,能清心热,故可用于痰浊蒙蔽心窍、热陷心包之神昏,可配伍石菖蒲、栀子,如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治癫痫痰闭之证,可配伍白矾以化痰开窍,如白金丸(摄生众妙方)。

3.吐血、衄血、倒经、尿血、血淋。郁金性寒清热,味苦能降泄,入肝经血分而能凉血降气止血,用于气火上逆之吐血、衄血、倒经,可配生地、丹皮、栀子等以清热凉血,解郁降火,如生地黄汤(医学心悟);
用于热结下焦,伤及血络之尿血、血淋,可与生地、小蓟等药同用,如郁金散(普济方)。

4.肝胆湿热黄疸、胆石症。郁金性寒入肝胆经,能清利肝胆湿热,可治湿热黄疸,配茵陈蒿、栀子;
配伍金钱草可治胆石症。